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沒藥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消腫生肌:乳香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瘡瘍等。
乳香在乳香沒藥散中與沒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血的功效,適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瘡瘍等疾病。
乳香沒藥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沒藥散的主要功能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正是配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行氣止痛: 沒藥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乳香沒藥散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的行氣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沒藥是乳香沒藥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療效相輔相成。
乳香沒藥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而當歸亦有活血化瘀、養血止痛的效用。三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乳香、沒藥偏燥,而當歸性溫,可緩解乳香、沒藥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並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乳香沒藥散中加入砂仁,是利用其辛溫行氣、溫脾止嘔的特性,與方中乳香、沒藥等藥物共同發揮以下作用:
- 溫脾止嘔:乳香沒藥散主治跌打損傷,傷後常伴有瘀血阻滯、氣機不暢,導致脾胃不和、嘔吐等症狀。砂仁溫脾暖胃,行氣止嘔,可緩解嘔吐,促進傷口癒合。
- 行氣活血:砂仁辛溫芳香,能理氣止痛,與乳香、沒藥等藥物配合,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砂仁的加入,既能溫脾止嘔,又能行氣活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升乳香沒藥散的療效。
乳香沒藥散中加入枳殼,主要作用是理氣消積,促進乳汁分泌。
枳殼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降逆止嘔的功效。乳汁不足的原因,除了氣血不足外,也可能與氣機不暢、痰濕阻滯有關。枳殼理氣消積,有助於疏通乳腺,促進乳汁的生成和分泌,改善乳汁不足的症狀。
乳香沒藥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乳香、沒藥性燥烈,容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平,能緩解乳香沒藥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對人體造成損傷。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乳香沒藥的藥效更協調,更好地發揮止痛消腫、活血生肌的效果。同時,甘草也起到引導藥力直達病竈的作用,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沒藥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乳香沒藥散在古籍中以治療「打撲傷損」為主,所謂打撲傷損即指因外力打擊、跌倒碰撞或運動傷害等導致的各種肢體損傷,包括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外傷症狀。
組成藥物分析
本方可細分以下五組藥物:
活血化瘀組:
- 乳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沒藥:散瘀止痛,消腫生肌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理氣行滯組:
- 縮砂(砂仁):行氣和中,溫脾化濕
- 枳殼(麩炒):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調和諸藥:
- 甘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
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止痛為核心: 乳香與沒藥為君藥,相須為用強化活血化瘀功效,針對外傷瘀血,既能止痛又可促進組織修復。當歸補血活血,使活血不傷血。
氣血同治: 砂仁與枳殼為佐使,行氣理氣,符合「氣行則血行」的中醫理論,藉行氣藥物促進血行,使瘀血更易消散。
分部位給藥: 原方服法強調「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體現中醫用藥的辨位思想。上焦病變飯後服可減輕藥物刺激,下焦病變空腹服使藥力直達下部。
佐助藥物運用: 用酒煎服增強藥力運行,童便古稱「回龍湯」,傳統認為有化瘀止血之效,共同提升方劑活血化瘀效果。
此方展現了傷科用藥的基本原則:活血化瘀為主,輔以行氣止痛,氣血並治,標本兼顧,對各種閉合性外傷引起的腫痛瘀血具有改善作用。
傳統服藥法
乳香、沒藥、當歸、縮砂、枳殼(用未,炒)、甘草各等分。
每服用白水盞半煎3-4沸,用酒3兩,童便少許,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沒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乳香、沒藥、當歸、縮砂、枳殼(用未,炒)、甘草各等分。 主治:打撲傷損。
乳香沒藥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宣黃連1兩,白礬1兩,谷精草半兩,石榴1個(用刀子割下蓋子,裏面取子3停1停,次將黃連、白礬碎,內入石榴內,用原蓋子合用)。 主治:五種腸風痔瘻,無問久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