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乳沒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乳沒散主治乳癰,屬濕熱蘊結之症。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可燥脾濕,化痰濁,有助於消除乳癰的濕熱之邪。
- 補氣升陽,託毒外出:乳癰常伴有氣虛乏力、乳房腫脹疼痛等症狀。白朮能補氣升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並有助於將毒邪向上引導排出,促進乳癰的消散。
乳沒散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乳腺疾病,特別是乳腺脹痛和其他相關不適。方中包含當歸,這是一種著名的補血和活血藥材。首先,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改善乳腺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其次,當歸可補充女性身體所需的血液,有助於調節月經週期,進一步減輕女性生理期相關的乳腺不適。
此外,當歸還具抗炎作用,可以降低乳腺發炎的風險,促進組織的修復與恢復。因此,當歸在乳沒散中的使用,不僅是針對乳腺症狀的直接治療,還能從全身調理的角度,達到養血和活血的雙重效果,增強整體療效。在這樣的進一步配方中,各種藥材相輔相成,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乳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乳沒散中包含多味辛溫燥烈之藥,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平,具有緩解藥物毒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負擔。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與其他藥物相配,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甘草與乳香、沒藥等藥物搭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乳沒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鼻竅,止鼻淵: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竅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效。乳沒散主治鼻淵,而白芷可通利鼻竅,散寒止痛,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鼻淵的效果。
- 芳香闢穢,清熱解毒: 白芷氣味芳香,可闢除穢氣,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乳沒散中加入白芷,可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同時也減少藥物副作用。
乳沒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氣滯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沒藥,這是因為沒藥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
首先,沒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滯而造成的胸悶及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沒藥還具有抗炎及鎮痛的效果,可以緩解咳嗽時的不適感。由於乳沒散的功效在於調理氣血,消散痰濕,沒藥的加入使整個方劑的功能更加全面,能夠針對多種症狀進行調理。
最後,沒藥的香氣還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整體和諧,增強病人的接受度。綜合以上分析,沒藥是乳沒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方劑的療效增添了多重維度。
乳沒散中包含乳香,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沒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二、消腫止痛:乳香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骨折等所致的疼痛和腫脹。乳沒散中配合其他藥物,如沒藥、川芎等,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作用。
乳沒散是一種在傳統中醫中應用廣泛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與氣滯和寒濕相關的病症。其組成中包含肉桂,這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散寒的效果,有助於調和脾胃,促進氣血循環。
在中醫理論中,肉桂被認為具有溫補腎陽的特性,其辛香的味道能夠驅散寒濕,提升身體的陽氣。乳沒散通常用來應對腹部不適、脹滿等症狀,而肉桂的加入能夠加強方劑的療效,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這些不適感。此外,肉桂的辛辣特性也能夠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消化。
總之,肉桂作為乳沒散的重要成分,既能散寒,又能調理脾胃,從而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為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樣的組合符閤中醫對於陰陽調和的整體觀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沒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跌撲損傷,痛不可忍」,專治外力撞擊、摔傷等導致的氣血瘀滯,見局部腫痛劇烈、活動受限等症。其用法特殊,結合熏蒸外治,透過藥氣透入患處,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甚至對痔瘡熏療亦有記載,能驅「痔蟲」(古人對痔瘡病源之一種表述)。
二、組成與方義邏輯
藥物組成
- 乳香:辛香溫散,善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兼能消腫生肌,為傷科要藥。
- 沒藥:苦平,長於散瘀止痛,與乳香相須為用,增強化瘀效力。
- 血竭:甘鹹平,專入血分,活血定痛兼止血,適用於瘀血阻絡之痛症。
三者等分配伍,形成「化瘀—行氣—止痛」協同鏈條,集中針對「氣滯血瘀」核心病機,尤其適合新傷瘀痛。
外治原理
- 輔料增效:
- 蔥根須:辛溫走竄,助藥氣滲透肌腠,兼散寒通陽。
- 雞子清:黏合藥物成膏,兼具清熱解毒之效(緩解局部熱腫)。
- 熏蒸療法:
火烘加熱使藥力隨溫熱之氣上騰,透過「布圈」密閉藥氣,迫使藥效直達病所。溫熱效應能鬆弛筋脈、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瘀散痛止;而「3次」療程設計,符合古人「漸次祛邪」的治療思維。
- 輔料增效:
三、治療機制推衍
此方結合「藥性」與「外治物理效應」:
- 活血優先:乳沒配血竭,直接化解局部瘀血,切斷「瘀阻—疼痛」惡性循環。
- 氣血並調:乳香行氣,沒藥、血竭活血,符合「氣行則血行」理論。
- 透皮增效:熏蒸法擴大毛孔,使藥效深層滲透,尤其適合「拒按」之劇痛(避免直接接觸摩擦)。
四、潛在延伸應用
古人用此方熏痔,可能基於:
- 瘀血生痔(「痔蟲」喻局部瘀腐),方中活血藥能改善肛周血滯;
- 溫熱藥氣收斂消腫,緩解痔瘡脫出。唯其機理與現代醫學不同,可視為經驗療法。
總結
乳沒散以簡峻之藥,配獨特外治法,體現古代傷科「化瘀為本、外治速效」的思路,其組方邏輯嚴謹,兼顧藥性與物理療法,對急性瘀痛具實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乳香、沒藥、血竭各等分。
上為末。
用蔥根須、雞子清共搗如泥,將薄磚1片,置火箱上,前藥鋪在磚上,下用火烘熱,藥之周圍作布圈1個,四固藥氣,用草紙墊定,瘡洗淨,坐於藥上,熏過3炷香,痔蟲自出,如此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散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撲損傷、痛不可忍等症。但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沒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乳香、沒藥、血竭各等分。 主治:痔瘡。
乳沒散, 出處:《百一》卷十二。 組成:紫馬糞(3塊,各用青布1片包,于新瓦上炭火煅存性)半兩,沒藥10文,輕粉10文,麝香少許。 主治:嵌甲。
乳沒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白朮3錢,當歸3錢,甘草(炙)3錢,白芷3錢,沒藥3錢(研勻),乳香(另研)2錢,肉桂2錢。 主治:跌撲損傷,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