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助丸中包含三稜,主要是因為三稜具有以下功效:
- 破瘀止痛:三稜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 行氣消積:三稜同時具有行氣消積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
神助丸整體配方偏向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三稜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神助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止痛:川楝子味苦、性寒,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有效殺滅腸道寄生蟲,並能緩解蟲體對腸胃的刺激,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肝理氣:川楝子能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肝氣鬱結往往伴隨腸道寄生蟲感染,川楝子同時兼具驅蟲和疏肝理氣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整體病症。
總體而言,川楝子在神助丸中發揮著驅蟲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神助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
- 行氣止痛: 茴香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脅痛、胃脘脹痛等症狀,茴香能起到舒緩氣機、解除疼痛的作用。
因此,神助丸中加入茴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肝氣鬱結引起的相關症狀。
神助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胡蘿蔔子性味甘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痰飲等因素導致的浮腫、水腫等症狀,胡蘿蔔子可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
- 行氣止痛:胡蘿蔔子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脘腹疼痛、胸脅脹痛等症狀,胡蘿蔔子可通過行氣活血、緩解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神助丸方劑中加入胡蘿蔔子,可以起到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助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神助丸》主治「婦人四肢瘦,肚大」,此描述符合中醫「水腫病」中的「單腹脹」或「鼓脹」範疇。此類病症特徵為四肢消瘦但腹部腫大,多因水濕停聚、氣血瘀滯所致,尤其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複雜,需峻下逐水與調理臟腑並行,而《神助丸》即針對不同類型的水腫(如青水、赤水、黃水等),依其病根所在臟腑,配伍相應藥物攻逐水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十水」分類為架構,每味藥對應一種水腫類型及其病根臟腑,體現「辨證歸經」與「攻逐標本」的思維。分析如下:
(1)逐水藥配伍
- 峻下逐水:甘遂、大戟、芫花(醋炒)為「逐水三藥」,共用可瀉周身水濕,尤其針對腹水壅盛。
- 瀉肺利水:葶藶子、桑白皮專瀉肺水,通調水道,治水邪上犯之舌腫、腳腫。
- 破積導滯:巴豆(去油)性烈,攻逐小腸水濕,治「蒿水」從下腹起。
(2)臟腑分治邏輯
- 肝:大戟主「青水」,左脅腫起,肝經鬱水,取其瀉肝逐瘀。
- 心:葶藶主「赤水」,舌腫為心火夾濕,瀉心經水熱。
- 脾:甘遂主「黃水」,脾濕困阻中焦,腰腹腫脹,瀉脾土水濕。
- 肺:桑白皮主「白水」,肺失宣降,水溢下肢,瀉肺以利水。
- 腎:連翹主「黑水」,外腎(陰部)腫起,清腎經濕熱。
(3)輔助藥調節
- 澤瀉:利「風水」從四肢起,通瀉三焦,引水外出。
- 赤小豆:利「氣水」虛實夾雜,健脾滲濕,調和腹中水氣。
- 藁本:治「石水」從腎起,辛溫入膀胱經,散寒化濕。
(4)用藥特點
- 蜜丸緩峻:煉蜜為丸,緩和諸藥毒性,避免峻下傷正。
- 茯苓湯送服:茯苓健脾利水,既助藥力,又護胃氣。
- 後續調理:病癒後服「鴨頭丸」(多以赤小豆、鴨頭血等組成),鞏固利水之效。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臟腑分治」為核心,針對不同水腫來源,以相應藥物直攻病根;峻下藥配伍瀉肺、健脾、溫腎之品,形成「上下分消、標本兼顧」之勢。然因藥性猛烈,須嚴格遵循禁忌(如忌鹽、房事),以避免水濕復聚。其設計體現中醫「同病異治」與「攻邪務盡」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戟(主青水,先從左邊脅腫起,根在肝)、葶藶(主赤水,舌根腫起,一雲腳根腫起,根在心)、甘遂(微炒。主黃水,腰腹腫起,根在脾)、桑白皮(主白水,從腳腫起,根在肺)、連翹(主黑水,從外腎腫起,根在腎)、芫花(醋炒。主玄水,從面腫起,根在外腎)、澤瀉(主風水,從四肢腫起,根在骨)、藁本(主石水,從腎腫起,根在膀胱)、巴豆(去油。主蒿水,從小腹腫起,根在小腸)、赤小豆(主氣水,或盛或衰,根在腹)。上用所主藥一兩,余者各半兩,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茯苓湯送下,每日3次。病痊後便服鴨頭丸。
忌鹽百日外,忌魚、蝦、麵食、一切毒物,房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助丸,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三棱草1兩,果子仁1兩,川楝子1兩(醋1碗,煮乾焙燥),茴香1兩,蘿蔔子1兩,栗子內皮1兩。 主治:婦人四肢瘦,肚大。
神助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 組成:大戟(主青水,先從左邊脅腫起,根在肝)、葶藶(主赤水,舌根腫起,一雲腳根腫起,根在心)、甘遂(微炒。主黃水,腰腹腫起,根在脾)、桑白皮(主白水,從腳腫起,根在肺)、連翹(主黑水,從外腎腫起,根在腎)、芫花(醋炒。主玄水,從面腫起,根在外腎)、澤瀉(主風水,從四肢腫起,根在骨)、藁本(主石水,從腎腫起,根在膀胱)、巴豆(去油。主蒿水,從小腹腫起,根在小腸)、赤小豆(主氣水,或盛或衰,根在腹)。 主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遍身俱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