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氣丸

散氣丸

SAN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脾經 15%
膀胱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1%
肺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氣丸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痰散結: 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瘀的功效。散氣丸常用於治療氣滯痰阻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海藻可以幫助消散痰結,利氣通絡,改善氣機運行。
  2. 清熱解毒: 海藻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散氣丸中常加入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海藻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共同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散氣丸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效。散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濕阻、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而澤瀉可以利水滲濕,消散阻滯於胸中的濕氣,使氣機通暢,達到緩解氣短胸悶的效果。
  2. 健脾利濕: 澤瀉同時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而減輕濕邪對脾胃的影響,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散氣除濕的效果。

散氣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散氣丸多用於治療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茴香能幫助疏通氣機,緩解疼痛,促進消化吸收。
  2. 溫陽助氣:茴香氣味芳香,能溫陽散寒,有助於驅寒暖胃,改善寒性體質所引起的胃寒、消化不良等症。散氣丸中的其他藥物如丁香、肉桂等也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與茴香共同發揮溫陽助氣的功效。

散氣丸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散氣丸通常用於治療濕熱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腹脹、便祕、小便不利等症狀。車前子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使氣機通暢,緩解腹脹、便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除了利水滲濕外,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散氣丸中加入車前子,可輔助清熱解毒,進一步促進氣機順暢,改善便祕、腹脹等症狀。

散氣丸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胡蘿蔔子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散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腹脹滿、氣滯血瘀等症狀,而胡蘿蔔子可以幫助疏通肝氣,緩解疼痛,達到散氣止痛的效果。
  2. 利水消腫,健脾開胃: 胡蘿蔔子也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功效,對於水濕停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胡蘿蔔子也能健脾開胃,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散氣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散氣丸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噯氣吞酸等症狀,川楝子可以疏通肝氣,緩解氣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殺蟲消積,降逆止嘔: 川楝子還具有殺蟲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停滯、蟲積腹痛的患者,川楝子可以幫助消食導滯,殺滅腸道寄生蟲,緩解嘔吐症狀。

散氣丸方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脹: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利水的功效。散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腹脹、胸悶氣短等症狀,大腹皮可促進氣機運行,消除腹中積氣,緩解胸悶氣短,起到疏通氣機的作用。
  2. 健脾利水:大腹皮亦可健脾利水,對於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亦有輔助治療作用。散氣丸中常配合其他健脾利濕藥物,如茯苓、白朮等,共同發揮健脾利水、消脹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疝氣」,尤其針對疝氣引發之下腹疼痛(臍下作痛)、小便異常(或通利不暢,或閉塞不通),且疼痛劇烈至難以忍受者。疝氣在中醫理論中多與「氣滯、寒濕、水飲」相關,病位涉及肝經、腎經及下焦,而此方通過行氣、利水、散結等作用,緩解疝氣之脹痛及水道不利。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海藻

  • 作用:軟堅散結、利水消腫。
  • 推論:針對疝氣可能伴隨的痰濕凝結或局部腫硬(如疝囊),海藻能疏通下焦水濕結滯。

2. 澤瀉

  • 作用:利水滲濕、瀉腎經濕熱。
  • 推論:導引水濕從小便而出,緩解下焦濕阻引起的小便不利或水腫。

3. 茴香(炒)

  • 作用: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 推論:疝氣多因寒氣客於肝脈,茴香能暖肝溫腎,散寒行氣,直接緩解寒疝疼痛。

4. 車前子

  • 作用:清熱利尿、通淋。
  • 推論:助澤瀉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分消,改善水道不通。

5. 蘿蔔子(炒)

  • 作用:降氣化痰、消食除脹。
  • 推論:下氣寬中,疏通腸胃滯氣,間接減輕下腹氣滯脹滿。

6. 川楝子(與斑蝥同炒後去斑蝥)

  • 作用:疏肝行氣、止痛殺蟲。
  • 推論:斑蝥為劇毒之品,少量同炒後棄去,可能取其「暴烈走竄」之性,助川楝子增強破氣散結之力,專攻頑固疝痛。

7. 大腹皮

  • 作用:行氣寬中、利水消腫。
  • 推論:疏導下焦氣滯水停,緩解腹脹、水腫。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1. 行氣為本
    方中茴香、川楝子、蘿蔔子、大腹皮均具行氣之功,針對疝氣「氣滯」核心病機,疏導肝經鬱滯,解除脹痛。

  2. 利水為輔
    海藻、澤瀉、車前子、大腹皮協同利水,使濕邪從小便而出,改善「水濕停聚」所致的腫痛與小便異常。

  3. 溫散寒邪
    炒茴香溫通下焦,與川楝子合用,一溫一瀉,調和寒熱,適合寒疝或寒熱夾雜之證。

  4. 峻藥輕用
    斑蝥雖去而留其性,增強川楝子破氣之力,體現「去性存用」的炮製思維,慎用猛藥而不傷正。

  5. 酒送服加強藥效
    酒性辛溫走竄,助藥力直達下焦,配合木香或防風、牡丹皮煎湯,進一步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總結:此方以「行氣利水、散結止痛」為主軸,通過多層次疏通下焦氣血水濕,緩解疝氣之急性脹痛與水道不利,體現「通則不痛」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海藻(湯浸洗7次,焙乾)1兩,澤瀉(去粗皮)1兩,茴香(炒)1兩,車前子(焙)1兩,蘿蔔子(用屋瓦慢火焙乾)1兩,川楝子(取斑蝥9枚,去翅足,同炒,少時仍去斑螫,喉冷)1兩,大腹皮(淨洗,焙乾)1兩。
上銼,焙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50丸,空心南木香煎酒送下,或防風牡丹皮煎酒送下;不能飲者,於木香湯或防風牡丹皮湯內各少入酒送下,亦可再用鹽炒茴香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此外,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體虛。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腹瀉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散氣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海藻(湯浸洗7次,焙乾)1兩,澤瀉(去粗皮)1兩,茴香(炒)1兩,車前子(焙)1兩,蘿蔔子(用屋瓦慢火焙乾)1兩,川楝子(取斑蝥9枚,去翅足,同炒,少時仍去斑螫,候冷)1兩,大腹皮(淨洗,焙乾)1兩。 主治:諸疝氣,小便利或不通,臍下作痛,不堪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