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苦楝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積之功。川苦楝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肛門濕疹等症,而木香能行氣化濕,疏通經絡,緩解濕熱所致的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利於消腫止癢。
- 燥濕健脾:川苦楝散中含有苦寒之品,容易損傷脾胃,而木香能健脾燥濕,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而導致脾胃不適。
綜上所述,木香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緩解溼熱所致的疼痛,還能保護脾胃,使其在川苦楝散中發揮重要的協同作用。
川苦楝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川苦楝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茴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配合苦楝皮等藥物,起到更好的緩解疼痛、止瀉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苦楝皮性寒,容易損傷脾胃,而茴香可以溫中和胃,避免寒涼之氣過盛,更好地發揮苦楝皮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也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川苦楝散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消積: 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殺蟲、消積的功效。對於因蟲積、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瀉痢等症狀,川楝子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消解積滯,改善消化不良。
- 疏肝理氣: 川楝子還具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川苦楝散中加入川楝子,可發揮其驅蟲消積、疏肝理氣的功效,治療因蟲積、食積引起的相關病症。
川苦楝散方中包含巴豆,這看似矛盾,實則蘊含深意。巴豆性峻烈,有毒,擅長攻堅逐瘀,但其毒性也需謹慎使用。
此方中,巴豆的加入,主要針對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瘀滯不通的病症。巴豆通過其峻猛的藥力,驅散寒邪,破除瘀血,促進氣血運行,配合苦楝皮、川芎等藥物,達到祛風寒、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但需強調,巴豆用量需嚴格控制,並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才能發揮其攻邪逐瘀之效,而避免其毒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苦楝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疝」,即中醫所稱之「疝氣」,泛指少腹、睾丸腫痛或墜脹之症,多因寒濕凝滯、肝經氣滯所致。古醫所謂「疝」,涵蓋範圍廣,包括現代醫學之腹股溝疝、睪丸鞘膜積液,或腸胃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痛等,凡屬氣滯寒凝者皆可適用。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川楝子(苦楝子)
- 性味苦寒,入肝經,傳統用於疏肝行氣、止痛,尤擅治疝痛。
- 配伍巴豆炒製後,巴豆辛熱峻下之性被去除,反佐川楝子之寒,轉為溫通之效,增強破滯散結之力,專攻肝經鬱滯。
茴香(小茴香)
- 辛溫芳香,歸肝、腎、脾經,功能溫肝散寒、理氣止痛。
- 以鹽炒製,鹽鹹入腎,助引藥下行至下焦,強化暖肝溫腎、散寒除濕之效,針對寒疝腹痛。
木香
- 辛苦溫,行氣止痛、調中宣滯,能疏通三焦氣機。
- 另研細末,保留其香竄之性,協同茴香、川楝子宣通經絡,化解氣滯寒凝。
全方配伍邏輯
- 核心病機:肝經氣滯,寒濕內阻。
- 治則:溫通並行,疏肝散結。
- 結構解析:
- 川楝子與巴豆炒製,取其「去性存用」,變苦寒為溫通,直達肝經破滯。
- 茴香鹽炒,引藥入下焦,溫散少腹寒濕;木香行氣,助藥力周流全身。
- 三藥合用,共奏「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效,使氣行寒散,疝痛自消。
服法深意
空腹溫酒送服,酒性辛溫助藥力,直驅下焦;空腹則藥效速達病所,為古代治療下焦寒疝之經典用法。
此方體現中醫「寒者熱之」「滯者通之」的辨證思路,通過炒製與配伍轉化藥性,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兩(另為細末),茴香(揀淨)1兩(鹽1匙,1處炒茴香黃色,去鹽不用),川楝子1兩(銼碎,用巴豆10個,微破皮,與川楝子1處炒黃,不用巴豆)。上為極細末。
每服2錢,空腹用溫酒1盞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苦楝散, 出處:《醫學發明》卷五。 組成:木香1兩(另爲細末),茴香(揀淨)1兩(鹽1匙,1處炒茴香黃色,去鹽不用),川楝子1兩(銼碎,用巴豆10個,微破皮,與川楝子1處炒黃,不用巴豆)。 主治: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