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制金鈴丸

QI ZHI JIN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腎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3%
心經 8%
肺經 8%
膀胱經 6%
大腸經 5%
小腸經 3%
心包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七制金鈴丸中包含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驅蟲止痛: 川楝子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驅蟲、止痛之效。金鈴丸主治小兒疳積、腹痛、蛔蟲病等症,川楝子可驅除腸道寄生蟲,並緩解腹痛。
  2. 清熱解毒: 川楝子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蟲積引起的發熱、口臭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七制金鈴丸中加入川楝子,可達到驅蟲止痛、清熱解毒之目的,增強方劑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七制金鈴丸」的組成中,包含補骨脂是因為補骨脂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補骨脂能夠增強腎功能,改善由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和精力不足。其主要作用是補腎壯陽,幫助方劑提升腎功能。補骨脂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腎虛症狀的改善更為顯著。

中藥方劑「七制金鈴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是因為斑蝥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斑蝥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消除腫瘤有一定的效果。其主要作用是解毒消腫,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斑蝥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解毒和消腫方面效果更為顯著。

七制金鈴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攻毒拔毒: 巴豆性烈,為峻下逐瘀之品,能強力攻破積聚於體內之毒邪,並將其排出體外。此丸主治痰火鬱結所致之瘰癧、癭瘤、痰核等症,而巴豆的攻毒拔毒作用可有效清除病竈,促進病癒。

二、 引藥入深: 巴豆性辛、熱,能開通閉塞,引導藥力深入病竈,增強藥效。此丸中其他藥物如貝母、半夏等,性質較緩和,巴豆的辛熱之性可助其藥力直達病處,發揮更佳療效。

七制金鈴丸中添加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金鈴子性寒,容易造成脾胃寒涼,影響藥效。加入茴香可溫脾胃,助金鈴子發揮功效。

二、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方中金鈴子性寒,川楝子性苦寒,配伍使用容易造成寒涼傷胃。茴香性溫,可溫中散寒,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弊,增強藥效。

七制金鈴丸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因金鈴子等藥材性寒,容易引起脾胃寒涼,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的加入,可以溫和脾胃,理氣止痛,緩解金鈴子寒涼對脾胃的影響。

2. 增強藥效: 木香能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木香的理氣作用可以促進金鈴子等藥材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其治療效果。

七制金鈴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補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金鈴丸主治腎虛陽痿、精冷滑泄等症,肉桂能溫補腎陽,助藥力直達腎臟,增強藥效。

2. 溫通經絡,引藥上行: 肉桂能溫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和運行,使藥力上行至頭部,改善頭目眩暈、耳鳴等症狀,增強藥物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制金鈴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壽世保元》記載,七制金鈴丸主治“外腎腫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川楝子為主藥,根據古文描述,川楝子分七制,分別與小茴香、破故紙、黑牽牛、鹽、斑蝥、巴豆肉、蘿蔔子同炒,再加大茴香、青木香、南木香、辣桂。

  • 川楝子: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調理肝氣、舒緩疼痛」的功效。古文記載其「不蛀者四十九個去皮核切片」,並分七制,推測其為方中主藥,主治肝經疾患,例如疝氣。
  • 小茴香、大茴香: 具有溫裡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肝脈所致的疝氣疼痛有效。
  • 破故紙: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滋養腎臟、增強體力」的功效。古文中與川楝子同炒,可能增強補腎作用,對腎虛引起的疝氣有益。
  • 黑牽牛: 具有瀉下通便、逐水消腫的作用,可以通利二便,消除腫脹。
  • 鹽: 引藥入腎經,增強補腎作用。
  • 斑蝥: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古文中與川楝子同炒,推測其在此方中可能用於消散局部瘀滯,減輕疼痛。但因其有毒性,故去之不用。
  • 巴豆肉: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促進消化、解毒排膿」的功效。古文中與川楝子同炒,推測其用於攻逐寒積,但因其有毒性,故去之不用。
  • 蘿蔔子: 具有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的作用,可幫助消散氣滯。
  • 青木香、南木香: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行氣止痛、助消化」的功效。古文中與辣桂同用,增強行氣止痛的功效,對疝氣疼痛有緩解作用。
  • 辣桂: 根據方劑組成描述,其具有「暖身祛濕、調節血糖」的功效。古文中與木香同用,溫陽散寒,推動氣機運行。

綜合以上分析,七制金鈴丸以疏肝理氣、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效果,從而治療外腎腫大、麻木痛硬以及奔豚疝氣偏墜等症。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不蛀者)49個(去皮核,切片,分七制:七個用小茴香2錢5分慢火同炒,並用茴香;七個用破故紙2錢5分同炒,並用故紙;七個用黑牽牛2錢5分同炒,並用牽牛;七個用鹽1錢同炒,並用鹽;七個用斑蝥十四個先去翅翼同炒,去斑蝥不用;七個用巴豆肉十四個切作四段同炒,去巴豆不用;七個用蘿蔔子2錢5分同炒,去蘿蔔子不用),大茴香(炒)青木香2錢5分,南木香2錢5分,辣桂2錢5分。
打墜瘀血證,加元胡索半兩(略炒)、沒藥,為末,酒調下。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麻痺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同名稱方劑


七制金鈴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五。 組成:川楝子(不蛀者)49個(去皮核,切片,分七制:七個用小茴香2錢5分慢火同炒,并用茴香;七個用破故紙2錢5分同炒,并用故紙;七個用黑牽牛2錢5分同炒,并用牽牛;七個用鹽1錢同炒,并用鹽;七個用斑蝥十四個先去翅翼同炒,去斑蝥不用;七個用巴豆肉十四個切作四段同炒,去巴豆不用;七個用蘿蔔子2錢5分同炒,去蘿蔔子不用),大茴香(炒)2錢5分,青木香2錢5分,南木香2錢5分,辣桂2錢5分。 主治:外腎腫大,麻木痛硬,及奔豚疝氣偏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