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仙餅子方劑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是因為川楝子具有以下功效:
- 殺蟲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驅蟲止痛之效,可治療蟲積腹痛、脘腹脹滿等症。
- 疏肝理氣: 川楝子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黃仙餅子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蛔蟲病,而川楝子恰好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黃仙餅子中的[硇砂],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硇砂具有很強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清除體內的熱邪,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疾病有良好效果。它還能安神鎮驚,改善因熱毒引起的驚悸、失眠等症狀。這些特性使得硇砂在[黃仙餅子]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調理熱毒症狀,達到清熱解毒、安神的效果。
黃仙餅子方劑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之功。此方以巴豆配伍其他藥物,旨在通過其強烈的瀉下作用,驅除體內積滯,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治療頑固性便祕、腹痛、腫瘤等病症的目的。
然而,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劑量過大或體質不符而引發不良反應。
黃仙餅子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黃仙餅子主治陽虛寒凝所致的諸多症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沉遲無力等。附子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解決陽虛寒凝的病理因素。
- 引藥入腎,增強療效: 附子入腎經,能引藥直達腎臟,並增強補腎固本之效。黃仙餅子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藥等,也多以補腎益精為主。附子的加入,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附子在黃仙餅子中扮演着溫陽散寒、引藥入腎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治療陽虛寒凝的目的。
黃仙餅子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黃仙餅子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等症狀,木香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腸胃不適,達到止痛的效果。
- 燥濕健脾:木香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胃虛弱、濕氣重的患者,木香能幫助健脾利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進一步緩解腹痛等症狀。
黃仙餅子方劑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祛寒止痛: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祛寒止痛之效。黃仙餅子方劑多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冷痛、寒濕痹痛等症,補骨脂的溫腎助陽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 溫脾暖胃,消食止瀉: 補骨脂亦能溫脾暖胃,消食止瀉。黃仙餅子方劑若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食少便溏等症,補骨脂的溫脾暖胃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黃仙餅子方劑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燥,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驅除皮膚表面的寄生蟲,並抑制其滋生,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 解毒消腫: 雄黃亦具解毒消腫之功,可治療因蟲咬、毒物侵入引起的皮膚紅腫、潰爛等症狀。
因此,黃仙餅子方劑以雄黃為主要成分,旨在通過其驅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皮膚病症。
黃仙餅子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其功效為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溫通經脈、活血止痛。黃仙餅子常用於治療陽虛寒症,而肉桂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陽虛證候。
- 溫通脾胃,化濕止瀉:肉桂亦可溫通脾胃,助消化吸收。黃仙餅子中若有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肉桂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改善濕困脾胃之症,達到止瀉之效。
總之,肉桂在黃仙餅子方劑中發揮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以及溫通脾胃、化濕止瀉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黃仙餅子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黃仙餅子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茴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
二、行氣止痛:茴香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機,解除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黃仙餅子中加入茴香,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仙餅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集中於下焦寒濕瘀滯所致之症,具體包括:
- 外腎腫痛、偏墜膀胱:指男性睪丸腫脹疼痛或疝氣(小腸氣)下墜至膀胱區,屬中醫「疝瘕」範疇。
- 婦人盲腸痛垂死者:此處「盲腸痛」非現代解剖學盲腸,應指婦女少腹急痛(如附件炎、盆腔瘀血),甚則疼痛劇烈如瀕死狀,古人歸因於寒凝血瘀。
- 水氣:泛指水濕停聚,可能表現為水腫、小便不利或陰囊水腫(陰汗)。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核心
全方以 川楝子 為君藥,分經三種炮製法,針對不同病理環節:
- 斑貓炒製:斑貓(斑蝥)為蟲類峻藥,能破血逐瘀、散結消腫,借其烈性助川楝子攻逐下焦瘀滯。
- 硇砂炒製:硇砂性烈,能軟堅散結、化腐生肌,尤其擅消疝瘕硬結。
- 巴豆炒製:巴豆辛熱有大毒,炒後緩其峻下之性,轉為溫通破積,祛除沉寒痼冷。
此三重炮製法,使川楝子兼具 行氣止痛、破瘀散結、溫化寒濕 之效。
(二)輔藥協同作用
- 黑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針對下焦虛寒之本。
- 破故紙(補骨脂):補腎陽、固精氣,與附子共壯命門之火。
- 舶上茴香、木香:芳香理氣,散寒止痛,疏通下焦氣機。
- 雄黃(醋煮):解毒燥濕,輔助化瘀,醋制後減毒增其入肝經之力。
(三)治療機理
- 溫通散寒:附子、肉桂、茴香直入下焦,解散寒凝氣滯,改善「不通則痛」。
- 破瘀消積:川楝子經三法炮製後,配合硇砂、斑貓、巴豆,攻逐痰瘀互結之有形實邪。
- 調氣行水:木香、茴香理氣,氣行則水濕自化,緩解「水氣」停聚。
(四)劑型設計意圖
- 酒糊為餅:酒性辛熱,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溫通之效。
- 空腹酒服:使藥力速趨病所,避免被食物阻滯。
三、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組合體現 「攻補兼施」 思路,適用於 寒濕瘀結重證。其特點在於:
- 以峻藥(斑貓、巴豆、硇砂)攻邪為主,佐以溫補(附子、補骨脂)固本。
- 針對「疝氣」「婦人少腹癥瘕」等屬陰寒實證者,可能類似現代醫學之附睪炎、疝氣、卵巢囊腫等。
結語
黃仙餅子乃古人對下焦寒瘀實證的峻劑解法,其配伍精妙在於 「三製川楝子」的複合攻勢,結合溫陽藥以制約峻藥之寒涼偏性,體現中醫「去性存用」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3兩(去核,銼作塊子,1兩用斑貓49個,面半升,同炒焦;1兩用硇砂1錢,研碎,同面半升炒焦;1兩用巴豆49粒,麩半升炒焦。斑貓、硇砂、巴豆、麩、面並不用,只留川楝子),黑附子1只(6-7錢重者,炮,去皮臍),木香半兩(不用火),破故紙1兩(炒),雄黃1分(用醋煮10沸,別研),桂半兩(去粗皮,取有味者,不見火),舶上茴香半兩(炒)。
上為細末,酒糊為餅子。
每服5-7餅,空心酒嚼下,日進3服,不半月即除根。如作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小毒,孕婦慎用。
- 本方有辛散苦降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仙餅子,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川楝子3兩(去核,銼作塊子,1兩用斑貓49個,面半升,同炒焦;1兩用硇砂1錢,研碎,同面半升炒焦;1兩用巴豆49粒,麸半升炒焦。斑貓、硇砂、巴豆、麸、面并不用,隻留川楝子),黑附子1隻(6-7錢重者,炮,去皮臍),木香半兩(不用火),破故紙1兩(炒),雄黃1分(用醋煮10沸,别研),桂半兩(去粗皮,取有味者,不見火),舶上茴香半兩(炒)。 主治:外腎腫痛,偏墜膀胱,婦人盲腸痛垂死者;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