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木香丸

NAO SHA MU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7%
腎經 15%
胃經 13%
肺經 13%
心經 8%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木香丸方中使用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攻積,通利腸胃:巴豆味辛性熱,具有峻下逐積、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搭配木香等藥材,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攻下積滯,通利腸胃。
  2. 配合硇砂,增強藥效:硇砂性寒,善於化痰消積,但較為峻烈。巴豆性熱,可與硇砂相配,起到「寒熱相濟」的效果,既可增強硇砂的消積作用,又能減緩其寒性對腸胃的刺激,使藥效更為溫和有效。

需要強調的是,硇砂木香丸屬於峻烈的方劑,需謹慎使用,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硇砂木香丸方劑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1. 硇砂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抑制腸道細菌滋生,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2. 硇砂與木香相配,相輔相成。木香燥濕健脾,硇砂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有效治療因濕熱內蘊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但硇砂有毒性,需謹慎使用,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配藥。

硇砂木香丸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 附子為辛溫熱藥,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方中木香善於行氣止痛,但其性偏寒,易傷陽氣。附子可溫助脾陽,使木香行氣止痛之力更顯著,且有助於脾胃運化,提高藥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硇砂性寒,木香性涼,若單用則易傷陽氣,而附子溫陽散寒,可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邪傷脾胃。同時,附子還能起到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使藥效更好地直達病竈,達到治療效果。

硇砂木香丸中添加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活血通經、止痛的效果。其溫陽散寒之性,可助木香溫中和胃,共奏暖脾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的辛溫之性,可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其與硇砂、木香等藥物配伍,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硇砂木香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作用。方中硇砂、木香等藥性偏寒涼,容易耗傷腎氣,加入山茱萸可起到溫補腎陽、固攝精氣的作用,平衡藥性,防止寒涼之性傷及腎精。
  2. 緩解藥性: 山茱萸的酸味可以緩和硇砂、木香等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其對胃腸造成過度的刺激,使藥物更加溫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硇砂木香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具有理氣止痛之功效。它能疏肝解鬱,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腹部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木香、硇砂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理氣止痛的效果。
  2. 溫中散寒:茴香亦可溫中散寒,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因此,在硇砂木香丸中加入茴香,不僅能增強理氣止痛之效,還能起到溫中散寒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硇砂木香丸方中加入三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止痛: 三稜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破瘀散結之功效。與方中木香、硇砂等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用於治療胸腹脹痛、肝氣鬱結等症。

2. 消積化滯: 三稜還能消食導滯,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木香、枳殼等共同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硇砂木香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助脾胃運化之功效。硇砂木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泄瀉等症狀。乾薑的加入可溫暖脾胃,促進脾胃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木香性苦燥,擅長行氣止痛,但其燥性較強,容易耗傷脾胃陽氣。而乾薑溫中散寒,可以起到平衡木香燥性,防止其過於耗傷脾胃,同時又能溫陽助氣,增強木香行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硇砂木香丸中含有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可緩解胃腸氣滯、腹痛脹滿等症狀。硇砂木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而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正好能針對這些病症,起到舒緩作用。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能改善脾胃濕困、食慾不振等症狀。硇砂木香丸中的硇砂具有燥濕的作用,與木香的健脾作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

硇砂木香丸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與方中木香、硇砂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2. 芳香闢穢,助藥力: 丁香具有芳香闢穢之性,能消除藥物中的異味,並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硇砂木香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硇砂木香丸,出自《博濟方》,為一辛熱峻猛之劑,其組成以巴豆、硇砂為首,佐以附子、肉桂、乾薑、丁香等辛溫之藥,更配以山茱萸、茴香、三稜、木香,共同構成一複方。此方主治「丈夫婦人一切冷氣,攻刺疼痛,或成積聚,隱現不常,發則癘刺」之證,即是因寒邪凝滯,氣機不暢,導致臟腑積冷,氣血瘀滯之病症。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 峻下逐寒,破積散結:

    • 巴豆:性味辛熱,峻下冷積,能破除腸胃中之宿積,導滯攻堅,使冷積之邪從下而解,同時具有逐水退腫之效。
    • 硇砂:辛溫有毒,破瘀消癥,軟堅散結,能攻破積聚,消散癭瘤,對於體內有形之積塊,具有強烈的破積作用。二藥合用,峻猛攻伐,直擊病邪之根本。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 附子:辛熱大熱,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為溫陽之要藥,能溫暖腎陽,驅散體內之陰寒。
    • 肉桂:辛甘大熱,溫腎助陽,暖肝散寒,能引火歸元,溫通血脈,加強附子之溫陽之力。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能溫暖脾胃,驅散中焦寒邪,使其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散寒止痛,能溫暖胃腸,消除寒邪之凝聚,並能降逆止嘔。 四藥合用,共同溫煦陽氣,驅散體內之寒邪,使陽氣得以充沛,陰寒得以消散。
  • 行氣止痛,消積導滯:

    • 木香:辛溫,行氣止痛,健脾和胃,能疏暢氣機,消散脹滿,使氣機條暢,疼痛得以緩解。
    • 三稜:苦平,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能破除血瘀,疏導氣滯,對於有形之積塊,有較強的消散作用。
    • 茴香:辛溫,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能溫暖中焦,驅散寒邪,使氣機得以疏暢,疼痛得以緩解。 此三藥合用,行氣止痛,消積導滯,使氣血運行順暢,則疼痛得以緩解,積聚得以消散。
  • 固澀止瀉,佐以制約:

    • 山茱萸:酸澀溫,益腎固精,澀腸止瀉,能收澀固脫,防止峻下之藥耗傷正氣,並有助於收斂腸道,止瀉固精。

治療原理:

硇砂木香丸的治療原理在於針對寒邪內凝,氣機瘀滯之病機。方中重用巴豆、硇砂峻下攻積,破除寒邪凝滯;輔以附子、肉桂、乾薑、丁香等溫陽散寒之藥,溫補臟腑陽氣,驅散體內陰寒;再配以木香、三稜、茴香等行氣止痛之藥,疏暢氣機,消積導滯。山茱萸則收斂固澀,防止峻下之藥耗傷正氣,且可固攝腸道,防止攻伐過度。

諸藥合用,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攻積破瘀,整體上以溫陽驅寒為根本,以攻下導滯為手段,使體內寒邪得以消散,氣血運行得以暢通,積聚得以消解,疼痛得以緩解,從而達到治療「冷氣攻刺疼痛,或成積聚,隱現不常,發則癘刺」的目的。此方藥力峻猛,能快速改善症狀,但宜根據虛實情況酌情加減用量,不可濫用。

傳統服藥法


巴豆1兩(去皮,以紙出油淨為度,另研),硇砂半兩(另研細後入巴豆,入諸藥),附子1枚(炮去皮臍),官桂(去皮)、茱萸(炒)、舶上茴香、荊三稜(炒)、乾薑(炮)、木香、丁香各等分。
利氣化痰。
同為末,用乾柿1枚,洗過,蒸令軟,和末為丸,如綠豆大。
取食。利胸膈氣,淡茶送下10丸;女人血氣及諸般氣,艾酒送下;丈夫臟腑氣,蔥酒送下;化疾,津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木香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巴豆1兩(去皮,以紙出油淨爲度,另研),硇砂半兩(另研細後入巴豆,入諸藥),附子1枚(炮去皮臍),官桂(去皮)、茱萸(炒)、舶上茴香、荊三棱(炒)、乾薑(炮)、木香、丁香各等分。 主治:利氣化痰。主治:丈夫婦人一切冷氣,攻刺疼痛,或成積聚,隱現不常,發則(疒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