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膏

感應膏

GAN YI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6%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腎經 8%
心經 6%
膽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感應膏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感應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木香的加入可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燥濕止癢:木香亦具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感應膏中加入木香,可幫助祛除濕氣,緩解皮膚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感應膏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通經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丁香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 丁香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因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疼痛,丁香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感應膏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能有效緩解。
  • 燥濕止瀉,固澀止遺: 肉荳蔻具有燥濕止瀉、固澀止遺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腸滑泄瀉等症狀,肉荳蔻能有效改善。

總而言之,感應膏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以及燥濕止瀉、固澀止遺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感應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痛、化痰等作用。其溫中散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脘腹冷痛等。同時,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加速傷口癒合,對於感應膏治療的各種疼痛症狀有輔助作用。

感應膏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感應膏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而杏仁的潤肺止咳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宣肺透疹: 感應膏亦可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杏仁的宣肺透疹作用可以促進疹子透發,加速病程恢復。

因此,感應膏方劑中加入杏仁,能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並促進疹子透發,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感應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由於巴豆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和療效。巴豆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尤其是其主要成分巴豆甙,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疼痛和痺症的治療尤為有效。此外,巴豆具有較強的排毒功能,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疲毒,對改善皮膚的健康狀況有著良好的效果。這使得感應膏在應用時,能有效緩解由於氣血不暢引起的不適,並促進局部的癒合反應。儘管巴豆具有許多優勢,但其用量需謹慎,因為過量可能引起毒性反應。因此,在調配感應膏時,通常會根據臨牀需要來調整巴豆的用量,以達到療效與安全的平衡。整體而言,巴豆在感應膏中的應用是基於其藥理特性和傳統中醫理論的佐證,充分彰顯了中藥方劑的博大精深。

感應膏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百草霜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感應膏多用於治療外傷、燒燙傷、濕疹等疾病,百草霜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吸濕排膿,促進生肌: 百草霜具有吸濕排膿的作用,可以將傷口中的膿液吸出,有利於傷口乾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同時,百草霜還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以幫助傷口更快癒合。

「感應膏」中包含「硇砂」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燥濕止癢: 硇砂性寒,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針對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2. 殺菌消炎: 硇砂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病菌的滋生,減輕炎症反應,有助於皮膚病的治療。

然而,硇砂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遵照醫師指示,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感應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感應膏主要用於治療「飲食不消,肢體倦怠」。此症狀主要由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寒濕停滯或積滯內阻所致,導致食物難以消化吸收,氣機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肢體運化功能,表現為倦怠乏力、腹脹納差等。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感應膏的藥物組成可分為以下幾類,共同發揮溫中行氣、消積化滯、通下導滯的作用:

  1. 溫中行氣藥

    • 木香:辛溫,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善調中焦氣滯。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助脾胃運化。
    • 肉豆蔻:辛溫,溫中行氣,澀腸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腹脹泄瀉。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消除中焦寒滯。

    此類藥物共同作用,溫補脾胃陽氣,促進氣機運行,改善寒凝氣滯導致的消化不良。

  2. 消積導滯藥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冷積,破癥瘕、逐痰飲,攻逐寒濕積滯。
    • 杏仁:苦溫,潤腸通便,助巴豆宣通腸道積滯。

    巴豆與杏仁配伍,峻下與潤腸結合,既能攻逐寒積,又防燥烈傷津,適用於頑固性食積寒滯。

  3. 化瘀散結藥

    • 硇砂:鹹苦辛溫,消積軟堅,破瘀散結,助巴豆攻逐痰瘀積滯。
    • 百草霜:辛溫,止血消積,吸附腸道穢濁,兼制巴豆之毒。

    此二藥強化消積化滯作用,尤其針對日久成瘀、痰濕凝結之積滯。

  4. 賦形劑(麻油、黃蠟)

    • 麻油:潤滑腸道,緩和巴豆之峻烈。
    • 黃蠟:賦形成膏,延緩藥物釋放,減輕對腸胃刺激。

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中行氣為主,佐以峻下消積,適用於寒濕積滯內阻之證。

  • 溫中藥(木香、丁香、乾薑、肉豆蔻)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氣滯寒凝。
  • 攻下藥(巴豆、杏仁、硇砂)通導積滯,清除宿食痰瘀。
  • 調和藥(百草霜、麻油、黃蠟)緩和毒性,保護腸胃。

全方寒熱並調,攻補兼施,既溫補脾胃,又攻逐積滯,適用於因寒濕積滯導致的飲食不化、肢體倦怠。

傳統服藥法


木香3分,丁香3分,肉豆蔻3分,乾薑3分,杏仁30個,巴豆30個,百草霜1分,硇砂3分(細研)。
上為末,用麻油少許煉熟,下黃蠟1兩熔了,放溫同前藥一處攪和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3-7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感應膏性溫熱,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感應膏,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木香3分,丁香3分,肉豆蔻3分,乾薑3分,杏仁30個,巴豆30個,百草霜1分,硇砂3分(細研)。 主治:飲食不消,肢體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