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犀丸

軟犀丸

RUAN X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18%
脾經 17%
大腸經 13%
肝經 11%
腎經 7%
膽經 4%
三焦經 2%
心經 2%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軟犀丸」方劑中包含沉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能疏通氣血,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2. 溫腎納氣:沉香亦具有溫腎納氣的作用,可溫補腎陽,固腎氣,改善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虛寒症狀。

由於「軟犀丸」主要針對氣滯血瘀、腎虛陽衰所致的各種病症,故以沉香行氣止痛、溫腎納氣,達到治療目的。

軟犀丸中包含檀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開竅,醒脾安神: 檀香氣味芬芳,具有開竅醒脾、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因心脾兩虛、神志不寧所致的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等症,檀香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調和諸藥,增香避穢: 檀香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同時其獨特的香氣還能掩蓋其他藥材的異味,使藥丸更易服用。

軟犀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腎陽不足、寒凝經絡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泄等症狀,丁香可以起到溫腎壯陽、驅散寒邪的作用。
  2. 芳香開竅,醒脾化濕: 丁香氣味芳香,可行氣解鬱,醒脾開胃,對於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可以起到芳香開竅、醒脾化濕的作用。

總之,軟犀丸中加入丁香,是為了發揮其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芳香開竅、醒脾化濕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軟犀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方中加入木香,可幫助行氣止痛,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2. 燥濕健脾: 木香亦可燥濕健脾,對於脾胃虛弱、濕氣困阻者,可起到健脾消食、化濕止瀉的功效。軟犀丸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加入木香可助其健脾消食,增強藥效。

軟犀丸方劑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可促進消化,緩解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軟犀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鼻淵,症狀包括鼻塞不通、流濁涕、嗅覺減退等。肉荳蔻加入方中,可以溫散寒邪,行氣通竅,改善鼻塞不通的症狀,同時也能夠緩解鼻淵所伴隨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軟犀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其苦能燥濕,辛能行氣,溫能散寒,可有效消食積、化痰滯,解決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問題。
  2. 驅蟲止癢:檳榔還有殺蟲止癢之功效,對蛔蟲、蟯蟲、鉤蟲等寄生蟲有較好的驅除作用,對於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在軟犀丸中加入檳榔,可有效增強其消積導滯、驅蟲止癢等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軟犀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為了其 瀉下攻積 的作用。巴豆性味辛熱,具有 破積消瘀、通便瀉水 的功效,對於積滯瘀阻、腹痛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軟犀丸作為治療頑固性鼻炎的方劑,其組成藥物多為辛香通竅之品,而巴豆的加入則可 促進藥物吸收,加強通竅之效。此外,巴豆也能 清除鼻竅內積聚的痰液和瘀血,達到通暢鼻竅的效果。因此,巴豆在軟犀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軟犀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軟犀丸主要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症,杏仁能潤肺化痰,幫助鼻腔通暢,緩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鼻腔內積聚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鼻腔黏膜修復,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軟犀丸中包含百草霜,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百草霜,又名白霜、石霜,性寒,味甘,能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涼血止血等作用。

軟犀丸通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百草霜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軟犀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久虛沉積,心腹撮痛,腸滑下痢,臟腑不固,日漸羸弱」,其病機核心為:

  1. 虛中夾實:患者體質虛弱(久虛羸弱),卻因氣滯、寒凝或食積等「沉積」內停,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心腹絞痛(撮痛)。
  2. 脾腎陽衰:臟腑不固、腸滑下痢,反映脾腎陽虛,無法固攝水穀,故見慢性泄瀉或痢疾遷延。
  3. 寒濕內阻:下痢滑脫、疼痛,可能兼有寒濕凝聚,進一步耗損正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導滯(治標急)

    • 沈香、檀香、木香、丁香:辛溫芳香,走竄行氣,破除中焦滯氣,緩解心腹脹痛。
    • 檳榔:下氣導滯,兼能攻積,助通降腸胃郁滯。
    • 肉豆蔻(煨):溫中行氣,澀腸止瀉,調和通澀矛盾,防行氣藥過散。
  2. 攻逐積滯(治本實)

    • 巴豆: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針對「沉積」寒邪凝滯,破陰凝而通腑氣。
    • 杏仁:潤降肺氣,通利大腸,助巴豆宣通壅塞。
  3. 化瘀解毒(協同增效)

    • 白丁香、鷹糞白:古人用其消積化瘀,散結導滯,針對久病可能形成的瘀阻。
    • 百草霜:收澀止血,吸附腸道穢濁,兼制巴豆烈性。
  4. 固護正氣(防傷正)

    • 黃蠟、麻油:製丸緩釋藥性,保護腸胃黏膜,減緩巴豆等峻藥的刺激。
    • 生薑湯送服:溫中和胃,降低攻伐藥對脾胃的損害。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針對虛弱背景下的寒積內阻:

  • 行氣+攻下:先疏暢氣機,再峻下冷積,使邪有出路。
  • 攻補兼施:雖用巴豆峻藥,但配伍澀腸(肉豆蔻)、和胃(生薑湯)之品,避免一瀉無度。
  • 油脂緩釋:黃蠟、麻油製丸,延緩藥物釋放,適合久積需漸消者。

適用場景推測
可能用於慢性痢疾(寒濕型)、頑固性腹脹痛(氣滯寒凝)等,屬「虛人積滯」之證,需審慎把握攻補節奏。

(註:中醫用藥需辨證論治,本文依古籍內容解析,實際運用須遵專業醫囑。)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分,檀香1分,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面裹煨熟)半兩,檳榔半兩(6味同為細末),巴豆21粒(去殼),杏仁21個(去皮尖),白丁香1字,鷹糞白1字,百草霜1兩。
上藥除沈香等六味外,將後巴豆等五味,用鐵銚子內慢火炒至大煙出,無令太過不及,候得所,用1瓷盞密蓋,放冷一宿,研細與前藥末相和,再和研勻,用黃蠟1兩半,麻油1分,同煉溶,和藥成劑,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30丸,食後、臨臥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軟犀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服用軟犀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軟犀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沉香1分,檀香1分,丁香半兩,木香半兩,肉豆蔻(面裹煨熟)半兩,檳榔半兩(6味同爲細末),巴豆21粒(去殼),杏仁21個(去皮尖),白丁香1字,鷹糞白1字,百草霜1兩。 主治:久虛沉積,心腹撮痛,腸滑下痢,臟腑不固,日漸羸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