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檀香

TAN XIANG

  • 英文名稱:Santalum album L. Lignum Santali Albi Heartwood of Sandalwood
  • 別名:白檀,旃檀,黃檀香,檀香木,白檀木,真檀,白檀香,裕香
  • 來源:本品為檀香科檀香屬植物檀香樹幹的心材。原產地植後30~40年採伐,鋸成段,砍去色淡的邊材,心材乾燥入藥。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台灣, 印度, 印尼, 馬來西亞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檀香的傳統功效


1. 健脾胃

檀香,其健脾胃功效並非其主要記載,但從歷代本草典籍中,仍可窺見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一些作用。

雖然《本草經集註》記載檀香「消風腫」,看似與脾胃無關,但風腫之症若涉及脾胃運化失調,則檀香的消腫作用,也能間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本草拾遺》記載檀香「主心腹霍亂,中惡,殺蟲」。霍亂多因飲食不潔,損傷脾胃所致,檀香能治之,說明其對脾胃的紊亂具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檀香可治「心痛,霍亂,腎氣腹痛」,心痛、腹痛也常與脾胃失調相關。

然而,檀香真正體現健脾胃功效的,是《珍珠囊藥性賦》的記載:「引胃氣止升,進食。」這段描述直接點明瞭檀香能調節胃氣升降,促進食慾,這正是健脾胃的重要表現。 胃氣下陷,則食慾不振,檀香能使其升舉,有助於恢復正常消化功能。 《本草備要》則更簡潔地總結道:「調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理氣」是中醫治療脾胃疾病的重要手段,氣機通暢,脾胃運化自然正常。

綜上所述,儘管檀香的功效記載中,針對健脾胃的描述並非最為突出,但從其治療霍亂、心腹痛等症狀,以及「引胃氣止升,進食」的功效來看,檀香確實具備一定的健脾胃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理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來實現的。 其作用可能更偏向於輔助,而非主要治療手段。

2. 活絡止痛

檀香,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並非其主要記載,但從古籍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接的止痛作用機理。 古代典籍對檀香的記載,大多著重於其理氣、和胃、殺蟲等功效,而止痛則往往是這些功效的延伸或伴隨現象。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檀香能「消風腫」,風腫往往伴隨疼痛,因此可推測檀香具有消炎止痛的潛力。 而《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檀香能「治心痛,霍亂」,其中「心痛」指的可能是心絞痛或胃痛等,檀香在此處的應用,暗示其可能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理氣作用有關。 《本草備要》更明確指出檀香「調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脾胃、胸膈的舒暢,自然能減輕由氣滯引起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珍珠囊藥性賦》記載檀香「引胃氣止升,進食」,這說明檀香能調節胃氣,而胃氣失調常導致胃痛或其他腹部不適,因此間接地也能起到止痛作用。 其他典籍中雖未直接提及止痛,但其記載的功效,例如殺蟲、治噎膈等,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通過改善病竈環境而間接緩解疼痛。

綜上所述,檀香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理氣和胃、調和臟腑功能的延伸。 通過調節氣機,疏通經絡,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其止痛作用可能更偏向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慢性、隱痛,而非急劇的劇烈疼痛。

3. 理氣行氣

檀香,自古以來便被視為香料與藥材,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氣味療效,更體現在其對臟腑氣機的調節作用。

從上述典籍來看,檀香的理氣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疏通氣滯,二是調和臟腑氣機。

《本草備要》明確指出檀香「調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這直接點明瞭其理氣的中心功效,它能調節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胸膈的阻塞感。這與《珍珠囊》記載的「引胃氣止升,進食」相呼應,說明檀香能緩解胃氣上逆、食慾不振等症狀,從根本上解決氣滯的問題。

此外,檀香對於氣機紊亂導致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其能「治心痛,霍亂。腎氣腹痛」,說明檀香能治療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心痛、霍亂以及腎氣不足造成的腹痛。這些疼痛,本質上都是氣機失調的表現。

雖然《本草經集註》、《本草拾遺》和《本草綱目》更多著眼於檀香的其他功效,例如消腫、殺蟲、治療噎膈等,但這些功效的取得,也離不開其理氣行氣的基礎,因為氣機通暢才能更好地促進身體的康復。綜上所述,檀香作為一味理氣要藥,其功效在古代醫家眼中已得到廣泛認可,其理氣作用並非單純的氣味舒緩,而是對人體臟腑氣機的深層調節。

4. 溫裡溫中

檀香,其溫裡溫中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古代典籍中可窺見其溫暖臟腑、調理氣機的側面作用。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記載檀香「消風腫」,雖著重其外用功效,然風腫多因氣滯血瘀所致,暗示檀香具有一定行氣活血之性,而氣血通暢則有助於臟腑溫暖。

《本草拾遺》指出檀香「主心腹霍亂,中惡,殺蟲」,霍亂、中惡多因寒邪侵襲脾胃所致,檀香能治之,說明其具有一定溫中散寒之力,能緩解因寒邪引起的腸胃不適。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說明檀香可治「心痛,霍亂。腎氣腹痛」,再次佐證其溫中理氣、緩解腹部疼痛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書也提及外敷治療腎虛腰痛,說明其溫暖作用也延伸至腎經。

《珍珠囊藥性賦》的「引胃氣止升,進食」則從另一角度闡述檀香的溫中作用。 胃氣下陷,則飲食不化,檀香能調理胃氣,促進飲食吸收,這也間接反映了其溫養脾胃的功能。 《本草備要》則直接點明檀香「調脾胃,利胸膈,為理氣要藥」,此為檀香溫中作用的精煉概括,說明其能疏通氣機,使脾胃溫暖和暢。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對檀香溫裡溫中的功效著墨不多,但從其治療霍亂、心腹痛、腎氣腹痛等病症,以及調理脾胃、理氣止痛等作用來看,檀香確實具備一定的溫裡溫中之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調理氣機,從而緩解因寒邪或氣滯引起的腹部不適。 其溫中作用,應視為其多種功效中的一個側面。

檀香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檀香之稟賦,具強大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剩自由基,從而顯著降低氧化應激對細胞及組織所造成的損害,此作用對於預防多種慢性疾病至關重要。其藥理機制歸因於內含豐富之多種活性複合物,如檀香酚、檀香醇及檀香酸等,這些成分均展現出顯著之抗氧化效應。

透過捕捉並中和自由基,檀香中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而消除氧化損傷。這不僅有助於延緩細胞老化進程,更可抵禦多種與氧化壓力相關之疾病。研之,檀香能顯著降低脂質過氧化反應,減輕細胞層面的氧化壓力。從宏觀角度而言,這顯示了檀香在遏制慢性疾病發展風險方面所具備的潛力,尤其針對那些因氧化損傷而誘發的病理狀態,展現出其獨特之生物活性與潛在藥用價值。

2. 預防心血管疾病

檀香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多重藥理效益。其活性化合物能促使血管擴張,顯著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對於降低血壓具有助益,從而減輕心臟負荷與血管壁壓力。此作用機制是預防高血壓及其併發症的重要途徑。

此外,檀香有助於促進心臟血液循環,並能強化心肌的收縮力。這表示它可能有效提升心臟的泵血效率,對於維持心臟健康及緩解心臟病症狀具有潛在價值。

檀香的抗凝血作用亦是其核心功效之一。藉由抑制血小板凝集及影響凝血因子,檀香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此特性對於預防血栓形成引發的心肌梗塞、中風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關鍵意義。

從細胞層面分析,檀香具備強效的抗氧化能力。它能高效清除體內有害自由基,顯著減少氧化壓力對血管內皮細胞及心肌細胞造成的損傷。鑑於氧化損傷是動脈粥狀硬化及其他諸多心血管病變的啟動因子,檀香的抗氧化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細胞保護機制,從根本上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進展。

3. 抗菌抗病毒

檀香的藥理研究明確指出其顯著的抗菌與抗病毒潛力。其主要活性成分,如檀香醇(Santalol)等倍半萜醇類,被認為是展現此藥理功效的核心物質。體外實驗與臨床前研究已證實,檀香對多種常見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肺炎鏈球菌等,均展現出顯著的抑制或殺滅作用。這些成分能干擾細菌的細胞膜完整性,影響其代謝活動,進而抑制細菌生長或直接導致其死亡,對廣泛的細菌感染具有療效。

在抗病毒範疇,檀香及其提取物亦展現出潛在活性。研究發現其可能透過抑制病毒複製週期中不同階段的關鍵酶,或直接干擾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結合,從而達到抗病毒效果。鑑於其廣譜的抗菌抗病毒特性,檀香在處理多種感染性疾病方面,例如皮膚感染、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等,均具備應用價值。同時,檀香的抗炎特性也能輔助緩解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進一步提升其整體的治療效果。這使得檀香不僅可作為傳統草藥的運用,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亦被視為開發新型抗菌抗病毒藥物的天然資源。

4. 鎮靜

食物檀香在藥理學上展現出顯著的鎮靜安神功效,此作用機制複雜且多面向。其核心效用源於檀香所含之特定生物活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深入作用於人體神經系統。具體而言,它們可精妙地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與再攝取過程,例如調節γ-氨基丁酸(GABA)或血清素等關鍵神經遞質的活性。透過對這些化學信號的調控,檀香能夠降低過度活躍的神經活動,從而有效地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導向一種放鬆、平靜的生理狀態。此直接的神經調節作用是緩解現代生活中常見之焦慮、精神緊張及改善失眠症狀的基礎。

不僅止於直接作用於神經傳遞,檀香亦透過影響心血管系統,間接強化其鎮靜效果。研究指出,檀香能夠促使血管鬆弛,進而降低全身血壓,緩解心臟所承受的壓力與負荷。高血壓和心率加快往往與壓力、焦慮情緒緊密相關,形成惡性循環。當心血管系統的生理壓力得以舒緩,身體的應激反應會隨之減弱,從而減少生理層面的「戰或逃」反應,這種生理上的緩和反饋至大腦,進一步協助穩定情緒,降低心理上的焦慮感。因此,檀香的鎮靜作用是透過直接影響神經化學,並輔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共同達成全面性身心和諧的結果。

5. 止痛功效

檀香在傳統應用中,其鎮痛藥理功效顯著,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核心在於其所含之檀香醇及檀香酸,此等化合物展現卓著之鎮痛作用,對於神經性疼痛及肌肉疼痛,尤其具備優異療效。它們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疼痛傳導路徑,調節神經遞質釋放,從而降低痛覺敏感性。

檀香之藥理機轉部分歸因於其活血化瘀之能力。透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及疏通經絡,不僅有助於消除因氣血鬱滯所造成的腫脹與壓迫感,更能加速受損組織之新陳代謝與修復進程。當組織獲得充足的氧氣與養分,並有效排除代謝廢物時,發炎反應得以緩解,進而有效減輕因組織損傷或循環不良所致之疼痛感。

特別在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引發之痛症,如關節僵硬、肢體酸痛或風濕性關節痛等,檀香展現出顯著的治療潛力。其溫通活絡的特性,有助於驅散體內寒濕,改善末梢循環,從根本上緩解這類複合型疼痛。此外,研究亦指出檀香具有提升人體免疫力之作用,長遠而言,或亦間接有助於身體對抗發炎與感染,從而降低慢性疼痛的發生機率。

檀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 煎湯, 1.5-3g,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塗。

檀香的炮製


  • 用水浸泡
  • 鎊片或劈碎
  • 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檀香注意事項:

  1. 陰虛火盛、動血致嗽者勿用。檀香具有溫熱性質,陰虛火盛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火氣,導致動血致嗽。
  2.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服用。檀香可能會影響胎兒或嬰兒的健康,因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3. 肝腎疾病患者避免服用。檀香可能會加重肝臟或腎臟疾病的症狀,因此肝腎疾病患者應避免使用。
  4. 過敏體質者避免使用。檀香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發紅、發癢等,過敏體質者應避免接觸。
  5. 注意劑量。使用檀香時應控制劑量,避免使用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檀香相關的方劑


檀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胰臟炎霍亂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胸悶胸痛肋間神經疼痛上吐下瀉腹痛嘔吐失眠損傷肺炎心臟病疼痛低血壓

檀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α-檀香萜醇(α-Santalol), β-檀香萜醇(β-santalol), 檀萜烯(Santene), α-檀香萜烯(α-Santalene), β-檀香萜烯(β-Santalene), 檀萜烯酮(Santenone), 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 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 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 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 α-檀萜醇(α-Santenol), 檀香酮(Santalone), 異戊醛(Isovaleraldehyde), 檀油醇(Teresantalol), 三環準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 檀香色素(Santalin), 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 銀槭醛(Sinapyl aldehyde), 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 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 香莢醛(Vanillin), 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 香榧醇(Nuciferol), α-薑黃烯(α-curcume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