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痛丸

CH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9%
胃經 14%
肺經 11%
心經 10%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除痛丸」方劑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2. 降逆止嘔: 青皮亦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氣犯胃、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在「除痛丸」方劑中加入青皮,旨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同時兼顧降逆止嘔,以達到整體的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食導滯: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除痛丸多用於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萊菔子可幫助消食積滯,緩解胃腸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萊菔子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也有一定療效。除痛丸中加入萊菔子,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全面地達到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胃痛、腹痛、胸痛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健脾消積:木香亦能健脾消積,改善消化不良,對於因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木香在除痛丸中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還兼具健脾消積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除痛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川楝子還具有殺蟲的作用,可治療因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在除痛丸中加入川楝子,可起到多方面止痛的效果,並能改善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疼痛的緩解。

除痛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當歸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2. 補血養血:當歸亦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疼痛常與氣血不足有關,當歸補血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緩解疼痛。

因此,除痛丸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補血養血,有助於全面緩解疼痛症狀。

除痛丸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

由於除痛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而香附可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因此是除痛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

「除痛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肉桂可溫通經脈,驅散寒氣,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氣味濃烈,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並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在「除痛丸」中,肉桂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作用,從而提高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沒藥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瘀血腫痛等,能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
  2. 消腫生肌:沒藥具有收斂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導致的創傷、潰瘍、膿腫等,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

因此,除痛丸中加入沒藥,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紫蘇葉在除痛丸方劑中,主要發揮以下兩點作用: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散風寒,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
  2. 理氣止痛: 紫蘇葉中含有揮發油,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能有效地解表散寒、理氣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除痛功效。

除痛丸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

檀香氣味芳香,性溫,入脾、胃經。其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溫暖脾胃,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胃痛有緩解作用。同時,檀香還能行氣解鬱、舒緩情緒,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療效。

此外,檀香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減少感染導致的疼痛。因此,在除痛丸中加入檀香,既能緩解疼痛,又能改善消化,起到多方面的治療效果。

除痛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通經活絡,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除痛丸中常因其他藥材寒涼,加入砂仁可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並促進藥效發揮。
  2. 健脾開胃: 砂仁還具健脾開胃的作用,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除痛丸常用於治療疼痛,而疼痛往往伴隨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砂仁的加入可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除痛丸,中藥方劑,緩解疼痛之良藥

中藥方劑「除痛丸」,由青皮、萊菔子、木香、川楝子、當歸、香附、肉桂、沒藥、紫蘇葉、檀香、砂仁組成,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緩解疼痛的功效。

  • 青皮: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萊菔子:味辛、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止咳化痰、降氣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 檀香: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活絡止痛、健脾胃等功效。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除痛丸」主治功效包括:

  • 肝氣逆滿:肝氣上逆,導致肝臟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胸脅脹滿、呃逆等症狀。

  • 兩脅脹痛:左右肋部疼痛,多由肝氣鬱結、肝火旺盛引起。

  • 胃脘脹痛:胃脘部脹痛,多由飲食不節、胃氣不和引起。

  • 諸疝腫痛:各種疝氣引起的腫痛。

  • 胸膈刺痛:胸部、膈肌疼痛,多由氣滯血瘀、痰熱阻絡引起。

  • 婦人經痛:婦女月經期間出現的小腹疼痛,多由氣滯血瘀、寒凝血滯等原因引起。

  • 腰腿疼痛:腰部和腿部疼痛,多由腎虛、風寒濕邪侵襲、跌打損傷等原因引起。

  • 吐血肋痛:吐血、肋部疼痛,多由肝火旺盛、瘀血阻滯、陰虛火旺等原因引起。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乳香(別研)半兩,沈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麩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稜(煨香,切)半兩,蓬莪茂(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余不用),麝香1錢半(別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入麝香乳香別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以溫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膽結石胃腸出血肋間神經疼痛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睪丸疼痛腫脹吞咽障礙吐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除痛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盔沉3錢,青皮3錢,萊菔炭5錢,台烏4錢,木香5錢,川楝子3錢,香橼3錢,油朴3錢,當歸1兩,香附1兩,油桂3錢,十開蔻1兩,明沒藥7錢,紫蘇3錢,白檀香3錢,砂仁4錢,內金5錢,蘇合油1錢。 主治:通氣止痛,鎮靜神經。主治:肝氣逆滿,兩脅脹痛,胃脘脹痛,諸疝腫痛,胸膈刺痛,婦人經痛,腰腿疼痛,吐血肋痛。

除痛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木香半兩,乳香(别研)半兩,沉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麸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棱(煨香,切)半兩,蓬莪荗(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餘不用),麝香1錢半(别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中焦積寒,心腹疼痛,嘔噦清水,自汗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