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痛丸」方劑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降逆止嘔: 青皮亦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氣犯胃、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在「除痛丸」方劑中加入青皮,旨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同時兼顧降逆止嘔,以達到整體的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食導滯:萊菔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除痛丸多用於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萊菔子可幫助消食積滯,緩解胃腸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萊菔子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也有一定療效。除痛丸中加入萊菔子,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全面地達到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如胃痛、腹痛、胸痛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健脾消積:木香亦能健脾消積,改善消化不良,對於因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木香在除痛丸中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還兼具健脾消積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除痛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川楝子還具有殺蟲的作用,可治療因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在除痛丸中加入川楝子,可起到多方面止痛的效果,並能改善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疼痛的緩解。
除痛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當歸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補血養血:當歸亦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疼痛常與氣血不足有關,當歸補血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緩解疼痛。
因此,除痛丸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補血養血,有助於全面緩解疼痛症狀。
除痛丸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
由於除痛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而香附可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因此是除痛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
「除痛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肉桂可溫通經脈,驅散寒氣,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肉桂氣味濃烈,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並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在「除痛丸」中,肉桂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作用,從而提高止痛效果。
除痛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沒藥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瘀血腫痛等,能起到明顯的緩解作用。
- 消腫生肌:沒藥具有收斂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導致的創傷、潰瘍、膿腫等,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
因此,除痛丸中加入沒藥,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紫蘇葉在除痛丸方劑中,主要發揮以下兩點作用:
-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散風寒,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
- 理氣止痛: 紫蘇葉中含有揮發油,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能有效地解表散寒、理氣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除痛功效。
除痛丸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
檀香氣味芳香,性溫,入脾、胃經。其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溫暖脾胃,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胃痛有緩解作用。同時,檀香還能行氣解鬱、舒緩情緒,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療效。
此外,檀香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減少感染導致的疼痛。因此,在除痛丸中加入檀香,既能緩解疼痛,又能改善消化,起到多方面的治療效果。
除痛丸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通經活絡,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除痛丸中常因其他藥材寒涼,加入砂仁可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並促進藥效發揮。
- 健脾開胃: 砂仁還具健脾開胃的作用,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除痛丸常用於治療疼痛,而疼痛往往伴隨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砂仁的加入可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痛丸》方劑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多種氣滯血瘀、寒凝積聚所致的疼痛證候,範圍涵蓋:
- 肝氣鬱結:兩脅脹痛、吐血肋痛,反映肝失疏泄、氣機逆亂。
- 脾胃氣滯:胃脘脹痛、胸膈刺痛,因氣阻中焦,升降失司。
- 寒凝血瘀:諸疝腫痛、婦人經痛,屬寒邪凝滯、經脈不通。
- 痰瘀阻絡:腰腿疼痛,多因氣血瘀阻,兼夾痰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理氣藥組(主調氣機)
- 木香、沉香、青橘皮、陳橘皮:疏肝理脾,降逆調中,擅解氣滯脹滿。
- 陳橘皮經巴豆炒,增強破氣消積之效,兼除痰濕。
- 枳實:麩炒緩其峻性,專破胸腹痞滿。
- 藿香葉:芳香化濕,醒脾和胃,佐助氣機暢通。
(2)溫散藥組(主散寒凝)
- 肉桂、吳茱萸:溫肝腎、散陰寒,針對疝痛、經痛之寒凝根源。
(3)活血藥組(主化瘀滯)
- 乳香、京三稜、蓬莪朮:活血止痛、破血消癥,用於頑固血瘀。
- 三稜、莪朮「煨香」減其峻烈,增入血分之效。
- 黑牽牛:少量取末,瀉下痰水,導滯下行。
(4)香竄藥組(主通經絡)
- 麝香:開竅通絡,引諸藥直達病所,尤善治頑固痹痛。
三、整方配伍思路
- 氣血同調:以理氣藥為主導,輔以活血藥,符合「氣行則血行」之原則。
- 寒瘀並治:溫散藥與活血藥協同,化解寒凝血瘀之病理基礎。
- 標本兼顧:既用麝香、乳香急治其標(止痛),又用肉桂、吳茱萸溫養其本(散寒)。
- 升降有序:沉香降氣,黑牽牛下導,木香升散,使氣機復常。
此方適用於體實邪盛(氣滯、寒凝、血瘀相兼)之痛證,以丸劑緩攻,生薑湯送服加強溫散之力。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乳香(別研)半兩,沈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麩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稜(煨香,切)半兩,蓬莪茂(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余不用),麝香1錢半(別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入麝香乳香別研勻,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以溫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痛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盔沉3錢,青皮3錢,萊菔炭5錢,台烏4錢,木香5錢,川楝子3錢,香橼3錢,油朴3錢,當歸1兩,香附1兩,油桂3錢,十開蔻1兩,明沒藥7錢,紫蘇3錢,白檀香3錢,砂仁4錢,內金5錢,蘇合油1錢。 主治:通氣止痛,鎮靜神經。主治:肝氣逆滿,兩脅脹痛,胃脘脹痛,諸疝腫痛,胸膈刺痛,婦人經痛,腰腿疼痛,吐血肋痛。
除痛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木香半兩,乳香(别研)半兩,沉香半兩,藿香葉(去土)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枳實(麸炒,去瓤)半兩,吳茱萸(湯洗7次)半兩,京三棱(煨香,切)半兩,蓬莪荗(煨香,切)半兩,黑牽牛4兩(取1出細末1兩半餘不用),麝香1錢半(别研),陳橘皮(去白)半兩(銼,用巴豆去殼2兩,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中焦積寒,心腹疼痛,嘔噦清水,自汗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