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仁丹

濟仁丹

JI R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6%
肺經 26%
腎經 8%
心經 4%
肝經 4%
膀胱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濟仁丹方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功效。濟仁丹為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劑,其中一些藥材性寒涼,甘草可中和其寒性,防止藥性過於偏寒,避免損傷脾胃。

二、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並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例如,甘草可增強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以及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總之,甘草在濟仁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調節藥性,也增強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

濟仁丹中包含藿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化濕止嘔: 藿香氣味芳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暑、止嘔止瀉之效。對於因濕濁阻滯脾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藿香能有效疏理脾胃濕氣,止嘔止瀉。
  2. 解暑開胃: 藿香亦有解暑開胃之功效,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對於因暑熱損傷脾胃、食慾不振者,藿香可起到清暑開胃的作用。

綜上,藿香在濟仁丹中發揮著化濕止嘔、解暑開胃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治療脾胃濕濁、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的作用。

濟仁丹方劑中包含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行氣止痛:砂仁味辛溫,具有行氣化滯、溫中止痛之功效。其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腹脹、腹痛等症狀,並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2. 溫中散寒,暖脾止瀉:砂仁性溫,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脾、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濟仁丹中加入砂仁,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腹痛腹脹等症狀,達到理氣和胃、溫中散寒的功效。

濟仁丹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止癢止痛之功效。濟仁丹主治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薄荷可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2. 芳香開竅: 薄荷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濟仁丹對於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亦有療效,薄荷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達到開竅醒神之目的。

濟仁丹方劑中包含檀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清心安神:檀香氣味清香,能安神定志,緩解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等症狀。濟仁丹主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安,檀香有助於清心降火,安定心神,提升療效。
  2. 行氣止痛:檀香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可緩解胸悶氣滯、心痛等症狀。濟仁丹亦有行氣止痛之功,檀香的加入可增強此功效,有助於舒緩胸部不適。

濟仁丹中加入零陵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止痛: 零陵香氣味辛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其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二、 溫腎助陽: 零陵香亦有溫腎助陽的作用,可改善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溫補腎陽,改善男性生殖功能。

因此,濟仁丹中加入零陵香,不僅能理氣止痛,更能溫腎助陽,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濟仁丹方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一、疏散風熱:葛根具清熱解表之效,能疏散外感風熱,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解肌退熱:葛根能解肌發表,使體內鬱熱得以宣洩,進而達到退熱的效果。

因此,濟仁丹方劑中加入葛根,可有效發揮疏散風熱、解肌退熱的作用,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濟仁丹中包含丁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一、 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丁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從而止嘔。

二、 行氣止痛: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胃脘疼痛。對於胃寒痛、胃痛伴有嘔吐等症,丁香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仁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暑嘔吐、煩躁痞滿、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皆與「外感穢濁邪氣,內傷脾胃氣機」相關。暑熱穢濁之邪侵襲,易致氣機壅滯,脾胃升降失司,故見嘔吐、痞滿;暈車船、水土不服,則因環境驟變,濁邪擾亂清竅與中焦。濟仁丹以芳香化濁、醒脾開竅為核心,兼顧行氣和中,以速解穢濁之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芳香辟穢,醒脾化濕

    • 藿香葉、薄荷、零陵香:三藥辛香走竄,宣透穢濁之氣,尤善解暑濕鬱遏。藿香和中止嘔,薄荷清利頭目,零陵香(薰草)古載「去惡氣」,共逐外邪。
    • 檀香、砂仁、蔻仁:行氣寬中,醒脾化濕。檀香理氣散結,砂仁、蔻仁溫中降逆,針對「痞滿嘔吐」之病機。
  2. 降逆止嘔,調和中焦

    • 大丁香、粉草(甘草):丁香溫降止嘔,甘草和中緩急,二者調和藥性,防辛香過散。
  3. 清暑透邪,升發陽氣

    • 葛根:升清陽以解暑熱,治「煩躁」之津氣不升,兼緩嘔逆。
  4. 開竅透絡,急救醒神

    • 薄荷冰、冰片、人造麝香:此三味後兌,取其香烈透竅之性,速通閉塞。麝香(人造代用品)開竅力強,冰片清熱醒腦,薄荷冰加強透表,協同緩解「暈厥痞悶」之急症。
  5. 外衣固護,兼顧安神

    • 朱砂、血竭花:朱砂衣鎮心安神,血竭活血行滯,助藥力周行,兼防穢濁瘀阻。

綜論
全方以「芳香化濁」為主軸,佐以行氣、開竅、和中,契合中醫「治暑當清心利小便,解穢必芳香辟惡」之則。其藥性多辛散走竄,能速達肌表竅絡,解除氣機壅滯,故對外感穢濁或內傷濕滯之急症尤宜。

傳統服藥法


粉草10兩(切片),藿香葉3錢,砂仁2兩(另軋兌),薄荷5兩,檀香1兩,零陵香5錢,葛根5錢,大丁香2兩(另軋面),蔻仁1兩5錢(另軋兌)。
共為細面,每兩細面兌薄荷冰4分,人造麝香4分,冰片2分;用朱砂8錢,血竭花2錢上衣闖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嘔吐梅尼爾氏病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胃下垂心情煩燥噁心反胃暈車

相同名稱方劑


濟仁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呼和浩特方)。 組成:粉草10兩(切片),藿香葉3錢,砂仁2兩(另軋兌),薄荷5兩,檀香1兩,零陵香5錢,葛根5錢,大丁香2兩(另軋面),蔻仁1兩5錢(另軋兌)。 主治:中暑嘔吐,煩躁痞滿,暈車暈船,水土不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