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膏

WU ME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4.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22%
脾經 21%
心經 11%
腎經 7%
肝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膏」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人參,因其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而被選用。烏梅膏通常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陰兩虧等情況,人參的加入可以提高整體的補益作用,幫助恢復體力與精神狀態。

「烏梅膏」中加入檀香,主要是利用檀香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檀香可以幫助改善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狀,與烏梅膏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調和氣機、舒緩消化不良的作用。

烏梅膏中添加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暑清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暑止渴的功效。烏梅本身也具有解暑生津、斂肺止咳的作用。兩者結合,能夠更有效地緩解暑熱帶來的口乾舌燥、頭昏腦漲等症狀。

2. 改善口感: 薄荷的清涼香氣可以有效地中和烏梅的酸澀味道,使烏梅膏口感更佳,更易於服用。

烏梅膏以烏梅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1. 酸斂止瀉: 烏梅性酸斂,入肺、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其酸性可收斂腸道,止瀉痢;斂肺止咳,對於因脾虛濕盛、肺熱津傷引起的腹瀉、咳嗽、口渴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滋陰降火: 烏梅性寒,可清熱解暑、滋陰降火。夏季炎熱易傷陰,導致口渴、煩躁等症狀,烏梅可滋陰清熱,緩解暑熱所致的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

此外,烏梅膏中還加入其他藥材,如甘草、陳皮、麥芽等,共同發揮其功效,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作用。

「烏梅膏」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因為葛根具有解肌發汗、升陽止瀉的作用。葛根可以幫助治療感冒初期的表證以及腹瀉等症狀,與烏梅膏的其他成分結合使用,可以增強對感冒及腸胃疾病的治療效果。

烏梅膏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並增強其健脾開胃的效果。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嘔、開胃消食、化濕止瀉的功效。烏梅性酸寒,味酸,入肝、脾、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收澀止瀉的功效。

烏梅膏中加入砂仁,可以溫暖脾胃,中和烏梅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砂仁的開胃消食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吸收,增強烏梅的健脾開胃功效。

「烏梅膏」中加入百藥煎,目的是利用百藥煎的清熱解毒、收斂止瀉功效。百藥煎能夠幫助緩解因熱毒導致的腹瀉、便溏等症狀,與烏梅膏的其他成分配合使用,可增強整體治療效果,特別是在治療熱性腸胃疾病方面效果顯著。

烏梅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烏梅的酸味,增進口感: 烏梅性酸,味道極酸,單獨服用難以下嚥。甘草味甘,性平,可以中和烏梅的酸味,使口感更為柔和,更易於服用。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烏梅性酸收斂,甘草性甘平緩和,兩者相配,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單獨服用烏梅可能造成的過於收斂之弊。同時,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有助於增強烏梅的止咳、生津、止瀉等功效。

主治功效


烏梅膏主治功效分析

烏梅膏,方劑名,主要成分包含:人參、檀香、薄荷、烏梅、葛根、砂仁、百藥煎、甘草。

主治及病機

主治:

  • 小兒諸渴不止:指小兒各種原因引起的口渴,飲水不止。
  • 吐瀉後口乾無味:指小兒因嘔吐、腹瀉等導致體內津液耗損,出現口乾、口中無味等症狀。
  • 病中昏悶:指小兒在患病過程中,出現精神萎靡、神志不清等症狀。
  • 咽痛不利:指小兒咽喉疼痛、吞嚥不適。
  • 心悸似驚:指小兒心跳加快、心慌不安,如同受到驚嚇一般。

病機:

從古文記載來看,烏梅膏主治的病症多與小兒津液耗損、脾胃失和、心神不寧有關。

  • 「諸渴不止」、「吐瀉後口乾無味」:提示病機為津液不足,津不上承。
  • 「病中昏悶」:提示病機為氣血虧虛,清陽不升,或熱擾心神。
  • 「咽痛不利」:提示病機為肺胃津傷,虛火上炎。
  • 「心悸似驚」:提示病機為心氣不足,心神失養。

治療原理

烏梅膏的組方,體現了中醫「生津止渴、益氣養陰、調和脾胃、安神定志」的治療原則。

  •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為方中主藥;葛根甘寒,能清熱生津;百藥煎滋陰潤燥,三藥合用,可有效緩解口渴、口乾無味等症狀。
  • **益氣養陰:**人參大補元氣,兼能生津;甘草補脾益氣,與人參相配,可補益氣陰;當歸、芍藥,可養血活血
  • **調和脾胃:**檀香、砂仁、甘草均有調理脾胃之功。檀香理氣和胃;砂仁溫脾開胃,化濕行氣;甘草調和脾胃,緩急止痛。三藥合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安神定志:**檀香、薄荷均有疏肝解鬱、清心安神之效。檀香芳香醒神;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二藥合用,可緩解心悸、昏悶等症狀。
  • **清熱解毒:**薄荷辛涼,能疏散風熱,清利咽喉;葛根解肌退熱;二藥合用,可緩解咽痛不利等症狀。
  • 通便,利尿,降血糖血脂:葛根可以達到此功效,利於二便通暢,並且降低血糖血脂
  • 潤肺化痰:烏梅可潤肺化痰,並且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 開胃助消化:砂仁開胃助消化,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 溫脾暖胃:砂仁溫脾暖胃,,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 益肝明目:百藥煎益肝明目,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 和中止咳:甘草和中止咳,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 護膚美容:甘草護膚美容,與多味藥材相配,可達到此功效。

總結

烏梅膏組方精妙,藥性平和,不寒不燥,既能補充津液,又能調理脾胃,還能安神定志,尤其適合小兒津液耗損、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病症。此外,烏梅膏還可作為夏季外出時的保健品,含化口中,能生津止渴,預防中暑。

古今應用

從古文記載來看,烏梅膏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的渴症、吐瀉、昏悶、咽痛、心悸等症狀。現代臨床應用中,烏梅膏也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小兒夏季熱:**表現為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汗、煩躁不安等症狀。
  • **小兒厭食症:**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等症狀。
  • **小兒遺尿症:**表現為夜間不自主排尿。
  • **更年期綜合症:**表現為潮熱汗出、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
  • **慢性咽炎:**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異物感等症狀。
  • **口腔潰瘍:**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潰瘍,疼痛明顯。

以上疾病的辨證論治,均可參考烏梅膏的治療原理,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加減應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烏梅膏是一個功效卓著的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涵蓋了多種病症,主要針對津液耗損、脾胃失和、心神不寧等病機。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無論是古代醫籍的記載還是現代臨床的應用,都證明了烏梅膏的療效和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烏梅、蜜。
上搗烏梅肉,更以蜜和搗,捏作餅子,如錢許厚。
貼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膏具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另外,烏梅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胃腸道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烏梅膏。

相關疾病


心悸心絞痛肺結核扁桃腺炎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急性會厭炎雞眼及胼胝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烏梅、蜜。 主治:諸瘡中新肉胬出。

烏梅膏, 出處:《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組成:烏梅1兩,食糖3錢。 主治:腐蝕雞眼。主治:雞眼、胼胝。

烏梅膏,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烏梅。 主治:久咳經年,百藥不效,餘無他症,與勞嗽異者。

烏梅膏,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檀香(銼,曬)半兩,薄荷葉半兩,烏梅肉(薄切,用屋瓦慢火焙乾)1兩,乾葛1兩,縮砂仁1兩,百藥煎1兩,粉草1兩。 主治:小兒諸渴不止,吐瀉後口乾無味,及病中昏悶,咽痛不利,心悸似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