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縮脾飲中加入草果,是為了增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功效。
草果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消食導滯,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方劑中加入草果,可針對脾胃虛寒、寒邪阻滯,導致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起到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功效,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此外,草果還能行氣止痛,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腹部脹痛。
因此,草果在增損縮脾飲中,扮演著溫中散寒、行氣消食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增損縮脾飲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味甘,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脾虛肺燥所致的咳嗽、痰少咽乾等症狀,烏梅可起到緩解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能生津止渴,對於脾胃虛弱、津液虧損所致的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烏梅可起到滋潤脾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總而言之,烏梅在增損縮脾飲中起到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肺燥咳嗽等症狀。
增損縮脾飲方中包含砂仁,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消食積,開胃進食,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砂仁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也能溫中止瀉,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
增損縮脾飲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增損縮脾飲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較為峻烈,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的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促進消化等功效。在增損縮脾飲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健脾消食、緩解腹瀉等療效。
增損縮脾飲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葛根具備疏散風熱、清熱解表之效,有助於緩解因風熱外邪侵襲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痛的功效。
- 解肌升陽,利水消腫:葛根同時具有解肌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體表汗腺的疏泄,有利於散發體內熱氣,並有助於排泄體內水濕,緩解水腫等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增損縮脾飲」主治「霍亂後服熱藥太多者」。霍亂以吐瀉、煩渴為主要表現,古代醫家若誤判為寒證而過用熱藥(如附子、乾薑等),易致體內伏熱未清、津液耗傷,反使煩渴加劇。此方專為清解殘留伏熱、生津止渴而設,兼顧調和脾胃以止吐瀉,屬「熱藥誤治後」之救誤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草果仁(4錢)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傳統用於燥濕溫中、截瘧辟穢。
- 本方用意:雖為熱藥誤治而設,但草果在此非為溫補,而是利用其「芳香化濁」之力,解濕濁困脾之機(霍亂吐瀉常夾濕濁),並反佐烏梅、甘草之酸甘,防其過溫。
烏梅(3兩,重用)
- 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功能生津止渴、收斂止瀉。
- 本方核心:
- 酸味斂津,針對熱藥傷陰之口乾煩渴。
- 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滋養被耗之津液。
- 收澀之性可緩解過度吐瀉。
甘草(2兩半)
- 甘平,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協同作用:
- 輔助烏梅「酸甘化陰」,增強生津之效。
- 緩解熱藥殘留之毒性(如附子類過量之熱毒)。
- 調和草果之辛燥,使全方溫而不助熱。
【煎服法之深意】
- 生薑10片:宣散脾胃餘滯,助草果化濕,兼制烏梅過澀。
- 煎後浸冷服:取「冷服順病勢」之理,針對熱藥餘熱未清,以涼服加強清解伏熱之效,符合「熱者寒之」原則。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清熱不傷脾、生津不助濕」為綱:
- 清伏熱:烏梅、甘草酸甘清熱,解熱藥殘留之毒。
- 救陰液:烏梅重用,佐甘草生津止渴。
- 調脾胃:草果化濕醒脾,生薑和胃止嘔,恢復中焦升降。
- 止吐瀉:烏梅收澀,草果辟穢,標本兼顧。
全方看似簡潔,實則寒溫並調,重在「救誤」後修復津液與脾胃功能,體現中醫「糾偏調和」之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草果仁4錢,烏梅3兩,甘草2兩半。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碗,加生薑10片,煎8分,浸以熟水令極冷,任意飲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縮脾飲, 出處:《易簡方》。 組成:草果仁4錢,烏梅3兩,甘草2兩半。 主治: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主治:霍亂之後,服熱藥大多,致煩躁口渴者。
增損縮脾飲,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六。 組成:草果4兩,烏梅4兩,縮砂4兩,甘草4兩,乾葛2兩。 主治:解熱躁,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主治:霍亂後服熱藥太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