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丸

水葫蘆丸

SHUI HU L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五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20%
心經 17%
脾經 16%
肝經 8%
腎經 5%
膀胱經 3%
大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葫蘆丸」方劑中加入「百藥煎」的原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藥效:「百藥煎」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良藥,其藥性與「水葫蘆丸」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水腫、濕疹等症狀。
  2. 擴大療效:「百藥煎」本身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加入「水葫蘆丸」中可以擴大其治療範圍,涵蓋更多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提升整體療效。

水葫蘆丸中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水葫蘆丸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強的藥材,添加甘草可以緩解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2. 保護胃腸: 甘草能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和損傷。水葫蘆丸中可能含有苦寒性質的藥材,添加甘草可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提高用藥安全性。

水葫蘆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之功效。水葫蘆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而烏梅的收斂作用能固澀腸胃,止住泄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性寒,能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水葫蘆丸中加入烏梅,可緩解因脾虛導致的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水葫蘆丸方劑中加入白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白梅性酸、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水葫蘆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白梅的清熱解毒作用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祛除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2. 斂肺止咳:白梅還有斂肺止咳的功效,能緩解因濕熱侵襲肺絡導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水葫蘆丸中常加入其他具有化痰止咳作用的藥材,白梅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止咳效果,提高治療效率。

水葫蘆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氣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水葫蘆丸主要針對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狀,人參的補益作用可以增強體質,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二、協調藥性:水葫蘆丸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寒涼或燥熱之性,人參的溫性可以起到中和調和的作用,避免藥性偏頗,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水葫蘆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葛根性涼,味甘,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水葫蘆丸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等症,葛根可以幫助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2.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葛根還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水葫蘆丸有時也會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葛根的通絡止痛功效可以改善相關症狀。

總之,葛根在水葫蘆丸中起到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以及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水葫蘆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水葫蘆丸主要針對燥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緩解肺燥津傷,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2. 養心安神: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之外,還能養心安神,對於心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水葫蘆丸中加入麥門冬,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安神定志,緩解焦慮情緒,提高治療效果。

水葫蘆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效。水葫蘆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紫蘇葉可以疏散風寒,宣肺止咳,提高藥效。
  2. 助藥力: 紫蘇葉能助藥力,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水葫蘆丸中其他藥材,可能存在一定的寒性或不易吸收的問題,紫蘇葉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幫助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水葫蘆丸的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水葫蘆丸為傳統解暑生津方劑,主要針對「冒暑伏熱」所致之症,如:

  1. 煩渴引飲:暑熱傷津,體內陰液耗損,出現口乾舌燥、反覆欲飲水之象。
  2. 口乾無味:暑邪挾濕或氣陰兩傷,導致口中津液不足,味覺減退。
  3. 利咽嗌:緩解暑熱上攻咽喉引起的乾澀不適。
    其劑型設計為「蜜丸噙化」,使藥效緩釋於咽喉,兼顧局部與全身作用,符合暑症需持續生津的特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三大類,協同清暑、益氣、生津:

  1. 清暑透熱
  • 紫蘇葉:辛溫發散,解表化濕,開宣肺氣以助津液布散。
  • 乾葛(葛根):甘辛涼,升陽解肌,透暑邪外出,兼生津止渴。
  1. 益氣扶正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針對暑熱耗氣傷陰之本。
  1. 酸甘化陰
  • 烏梅肉:酸澀收斂,斂肺生津,與人參、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以滋液。
  • 木瓜:酸溫舒筋,和胃化濕,緩解暑濕傷及筋絡之不適。
  • 炙甘草:甘平和中,調和諸藥,增強益氣滋液之效。

配伍特點

  • 辛散與酸收並用:紫蘇、葛根辛散解表,烏梅、木瓜酸斂固津,一散一收,調節津液代謝。
  • 補瀉兼施:人參補氣,配合清暑藥防祛邪傷正。
  • 局部與整體兼顧:噙化法直接滋潤咽喉,全身用藥調和氣陰,體現中醫「標本同治」思想。

治療原理
暑熱之邪易傷津耗氣,此方通過解表透熱以祛邪、益氣生津以扶正,恢復體內陰陽平衡。尤其適用於夏季外感暑濕、內傷氣津之證,現代可延伸用於熱射病初期或脫水輕症之輔助調理。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乾葛2錢,紫蘇葉2錢,烏梅肉1錢,木瓜1錢,甘草(炙)1錢。
生津液,止煩渴,利咽嗌。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30丸。
每用1丸,綿裹噙化咽津,不拘時候;或新汲水化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生津、化痰止渴的功效,適合於冒暑伏熱、欲渴引飲、口乾無味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葫蘆丸,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百藥煎3兩,甘草1兩,烏梅肉半兩,白梅肉半兩,人參1兩半,乾葛1兩半,麥門冬1兩半,紫蘇葉半兩。 主治:解煩渴,生津液。主治:冒暑伏熱,欲渴引飲,口乾無味。

水葫蘆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百藥煎3兩,甘草1兩半(炙),白梅肉(研成膏,搜入眾藥)半兩,榆柑子半兩,烏梅肉半兩,紫蘇子(微炒)半兩,乾葛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訶子(炮,取肉)1兩,人參1兩(去蘆)。 主治:生津液。主治:消渴。

水葫蘆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二。 組成: 水葫蘆丸(《禦藥院方》卷二。)出處:《禦藥院方》卷二。組成:人參2錢,乾葛2錢,紫蘇葉2錢,烏梅肉1錢,木瓜1錢,甘草(炙)1錢。主治:生津液,止煩渴,利咽嗌。 。 主治:生津液,止煩渴,利咽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