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玉泉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玉泉丸多為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方劑,其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熱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性更加平和。
-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備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玉泉丸中某些藥材可能具有較大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滋陰藥材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甘草可以緩解這些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玉泉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玉泉丸主要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可有效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水液代謝。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水濕運化障礙,進一步促進水腫消退。此外,茯苓還可寧心安神,改善因水濕困脾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
玉泉丸中含有葛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解肌退熱:葛根性涼,味甘,能疏解肌表風邪,退熱解表,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生津止渴:葛根能清熱生津,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配合玉泉丸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內蘊所致的津液不足。
因此,葛根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玉泉丸的清熱解毒功效,還能生津止渴,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玉泉丸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玉泉丸用於治療氣虛表虛、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黃耆可補益氣血,增強脾胃功能,固護脾陽,防止風邪入侵,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 扶正祛邪: 玉泉丸除了補氣固表外,還含有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共同起到健脾利濕、化濕止瀉的作用。黃耆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扶正祛邪,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玉泉丸方劑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兩大原因:
- 滋陰潤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玉泉丸多用於治療陰虛燥熱所致的咳嗽、咯血、口渴、心煩等症,麥門冬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養陰生津:玉泉丸方劑中常配伍其他滋陰生津藥物,如生地、玄參等。麥門冬能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養陰生津、潤燥止渴的功效,增強方劑整體療效。
玉泉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扶正祛邪: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玉泉丸作為治療脾腎氣虛、元氣不足所致的遺尿、小便頻數等症的方劑,人參的補氣作用有助於加強脾腎之氣,固攝精氣,減少尿液的失控。
- 提高藥效,協調藥性:玉泉丸中其他藥物如茯苓、山藥等多偏於健脾利濕,而人參的補氣作用可避免藥物單純利水而傷正氣,同時也能增強藥物整體的療效,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玉泉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陰潤燥,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在這個方劑的組成中,烏梅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烏梅,即烏梅果,具有非常獨特的藥用價值。首先,烏梅具有酸涼的特性,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並且能夠滋陰潤燥,對於因陰虛而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有極佳的療效。其次,烏梅中的有機酸成分能夠促進消化,增加食慾,對於長期虛弱無力的患者尤其適用。此外,烏梅還可以收斂和止瀉,對於一些因脾虛導致的腹瀉問題亦有療效。因此,將烏梅納入玉泉丸的組成中,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符合中醫強調的整體觀與辨證施治的原則。
玉泉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咽生津的功效。玉泉丸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熾盛之症,天花粉可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更好的療效。
二、利水消腫: 天花粉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若患者伴有水腫,天花粉可以幫助利尿消腫,減輕病症。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玉泉丸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等病症。
主治功效
玉泉丸,出自中醫典籍,是一首經典的用於治療消渴症的方劑。歷代醫家對此方頗有推崇,認為其具有滋陰生津、止渴除煩之功效,廣泛應用於臨床。然而,不同醫家對其組成和用法略有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 方劑組成之比較
綜觀各家醫書,玉泉丸的組成主要包含以下幾味藥物:
- 清熱生津類: 天花粉、麥門冬、葛根
- 補氣益陰類: 人參、黃耆
- 健脾利濕類: 茯苓
- 調和藥性類: 甘草
- 收斂固澀類: 烏梅 (部分方劑使用)
各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有無烏梅: 《雜病源流犀燭》和《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玉泉丸含有烏梅,取其收斂之性,以固護陰液;而《仁齋直指方論》和《不居集》等書中則無此味藥。
- 劑量比例: 各家所載的藥物劑量比例不盡相同,例如《雜病源流犀燭》中天花粉和葛根用量較大,而《古今醫統大全》則人參、茯苓、黃耆、甘草等藥物用量相同。
- 是否加減: 《不居集》中記載的玉泉丸與吳澄所列舉的其他方劑如地骨皮散相近,顯示其可能為玉泉丸的加減方,加入了地骨皮、柴胡、半夏等藥物,以增強清虛熱、化痰飲的作用。
- 劑型差異: 玉泉丸的劑型以蜜丸為主,如《雜病源流犀燭》、《古今醫統大全》均記載為蜜丸彈子大;而《仁齋直指方論》則記載以生地黃汁和牛乳汁調和為丸,大小如桐子。
二、 治療原理之分析
玉泉丸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針對病機: 消渴症的病機多為陰虛燥熱,津液虧虛。玉泉丸方中,天花粉、麥門冬、葛根等藥物清熱生津,滋養陰液,直擊病機根本。
- 扶正固本: 人參、黃耆補益氣陰,增強人體正氣,抵禦病邪,並促進津液的生成和輸布。
- 健脾助運: 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津液,並防止水濕停聚,加重病情。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藥性,使諸藥協調作用,增強療效。
- 收斂固澀 (部分方劑): 烏梅味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防止津液過度耗散,尤其適用於津液耗損嚴重者。
三、 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
玉泉丸主治煩渴口乾,症見口渴多飲,口舌乾燥,小便頻數,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現代醫學認為,玉泉丸的成分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等作用,可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乾燥綜合征等疾病。
四、 總結
玉泉丸是一首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的中醫方劑。儘管各家醫書記載的組成和用法略有差異,但其治療原理和功效基本一致。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擇藥物和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乾葛、天花粉、知母、麥門冬(去心)、人參、五味子、生地汁、蓮肉、烏梅肉、當歸、甘草各等分,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上先將各汁入蜜1斤半,煎熬成膏,後將各藥為末)和前膏熬數沸。
每服5茶匙,食前清米湯調下。
忌一切辛熱之物。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雜病篇》引作「五汁玉泉丸」。據劑型,當作「玉泉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於陰虛火旺、消渴口乾、小便頻數、心煩失眠等症狀。
玉泉丸一般沒有禁忌症,但以下人羣應慎用: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 糖尿病患者
- 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等
- 有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 有腎臟疾病,如腎炎、腎衰竭等
- 兒童和老年人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玉泉丸, 出處:《直指》卷十七。 組成:麥門冬(去心,曬)1兩,人參1兩,茯苓1兩,黃耆(半生,半蜜炙)1兩,烏梅肉(焙)1兩,甘草1兩,瓜蔞根1兩半,乾葛1兩半。 主治:煩渴口乾。
玉泉丸,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連、乾葛、天花粉、知母、麥門冬(去心)、人參、五味子、生地汁、蓮肉、烏梅肉、當歸、甘草各等分,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