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湯

ZHONG S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1%
胃經 15%
心經 13%
腎經 10%
大腸經 4%
肝經 4%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中暑湯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暑化濕: 香薷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化濕解暑的功效。中暑多因暑熱侵襲、濕邪內蘊所致,香薷能驅散暑熱,利濕解表,使體內濕熱之氣得以宣泄,達到解暑療效。
  2. 疏風散寒: 香薷亦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對於因暑熱傷津、表虛汗出後感受風寒而出現的寒熱交加、頭痛惡寒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中暑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暑:白扁豆性微寒,味甘,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暑,對於因暑熱導致的發熱、口渴、頭昏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健脾和胃:白扁豆亦具健脾和胃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提升機體抵抗力,對於暑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白扁豆加入中暑湯中,可起到清熱解暑、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中暑症狀。

中暑湯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暑:木瓜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中暑多由暑熱侵襲,導致氣機阻滯,津液耗損,而木瓜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有助於緩解中暑症狀。
  2. 健脾胃:木瓜亦能健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中暑後,人體往往胃口不佳,消化功能減弱,而木瓜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利於機體恢復。

中暑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肌發汗,清熱解暑: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汗、清熱解暑之效。中暑多因暑熱侵襲,陽氣鬱閉,腠理閉塞所致。葛根可幫助疏通腠理,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暑降溫之效。
  2. 生津止渴,益氣生津:葛根亦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中暑引起的口乾舌燥、煩渴等症狀。同時,葛根還可益氣生津,補充因中暑而消耗的津液,恢復體力。

因此,中暑湯加入葛根,可有效解暑降溫,並緩解中暑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是中醫治療中暑的常用藥材。

中暑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 中暑多因陽氣過盛,暑熱內侵,導致津液耗損,口渴心煩。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可緩解中暑引起的心煩口渴、口乾舌燥等症狀。
  2. 滋陰降火: 麥門冬除了清熱生津,還兼具滋陰降火的作用。中暑時,心火亢盛,容易出現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狀。麥門冬滋陰降火,可以平衡陰陽,緩解心火上炎的症狀。

中暑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益氣生津: 中暑常伴隨氣虛津傷,表現為口渴、乏力等。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益氣生津、斂汗止瀉的功效,能補充因中暑而損耗的氣陰,緩解口渴、疲乏等症狀。
  2. 固護心脾: 中暑時心脾受損,容易導致心悸、氣短、失眠等。五味子入心經,可滋養心氣,穩定心神,同時也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中暑導致的心脾不調。

中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中暑多因暑熱傷氣,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它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中暑患者恢復元氣。
  2. 固表止汗:中暑常伴有頭暈目眩、四肢無力、汗出不止等症狀。白朮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能收斂汗孔,減少汗液流失,緩解中暑引起的虛脫乏力。

中暑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益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中暑多因暑熱侵襲,陽氣外泄,導致氣虛表虛,出現頭昏、乏力、汗出等症狀。黃耆能補益氣血,固護衛氣,有助於抵禦暑邪,改善中暑症狀。
  2. 提升免疫力: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中暑後,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其他感染。黃耆能促進免疫細胞活性,增強抵抗力,預防中暑後併發症。

中暑湯中加入人參,是基於其 補氣固脫 的功效。

中暑多因暑熱傷陽,導致氣陰兩虛、心神不寧,出現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能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尤其適合氣虛體弱、中暑後氣陰兩虛者。

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恢復,同時可改善心悸、頭暈、四肢無力等中暑症狀,有助於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中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中暑症狀: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肌肉痙攣的功效。中暑多伴隨發熱、口渴、頭昏、肌肉痙攣等症狀,甘草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患者感到舒適。
  2. 調和藥性: 中暑湯中常使用其他藥材,例如藿香、佩蘭等,這些藥材性味較烈,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效更溫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暑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中暑多因暑熱侵襲,導致氣機鬱滯,脾胃不和,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疏解暑熱,和胃止嘔,緩解中暑不適。
  2. 燥濕化痰,健脾開胃: 中暑後容易出現濕熱內蘊,痰濁壅盛,影響脾胃功能。陳皮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的作用,可以祛除濕熱,化解痰濁,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增進食慾,提高機體抵抗力。

中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清熱解暑: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氣排出,有助於解除中暑所造成的頭昏腦脹、口渴心煩等症狀。
  2. 健脾益氣,增強體力:中暑後,人體往往會出現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情況,而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體力,有助於恢復元氣,抵抗暑熱的侵襲。

因此,茯苓在中暑湯中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中暑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中暑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1. 生津止渴:烏梅性酸,入肺、肝經,能生津止渴,解暑熱。中暑後常伴有口渴、汗出、頭昏等症狀,烏梅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補充體液。
  2. 收斂止瀉:烏梅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防止中暑後出現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

總之,烏梅在中暑湯中起到生津止渴、收斂止瀉的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中暑症狀,恢復體力。

主治功效


中暑湯,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中暑陰症。中暑陰症,是陽氣被寒陰所阻,不能發散,表現為面色晦暗,自汗不止,煩渴,毛髮豎立,門牙乾枯,脈搏虛弱或伏藏或遲緩。

中暑湯組成:香薷、白扁豆、木瓜、葛根、麥門冬、五味子、白朮、黃耆、人參、甘草、陳皮、茯苓、烏梅。

  1. 香薷: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健脾胃。

  2. 白扁豆: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

  3. 木瓜: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

  4.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清熱解毒。

  5.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6.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7.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8.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9.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

  10.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11.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12.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13. 烏梅: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

中暑湯具有生津止渴、益氣補虛、補益氣血、健脾益胃、散風止痙、降逆止嘔、潤腸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暑熱、中暑、陰虛津虧、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腹瀉、嘔吐、呃逆、脫肛等症。

傳統服藥法


香薷、扁豆、木瓜、葛根、麥冬、五味、白朮、黃耆、人參、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中暑湯性味甘平,不宜長期服用。
  2. 有胃寒、脾虛、濕氣重等症狀的人不宜服用。
  3. 服用中暑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面色灰暗

相同名稱方劑


中暑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香薷、扁豆、木瓜、葛根、麥冬、五味、白朮、黃耆、人參、甘草、陳皮、茯苓、烏梅。 主治:溫散健脾。主治:中暑陰症,陽氣爲寒陰所遇,不得發越,面垢自汗,煩渴毛聳,前闆齒燥,脈虛或伏或遲,輕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