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香薷

XIANG RU

  • 英文名稱: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 Elsholtzia splendens Aromatic Madder, Chinese Mosla Herb, Herb of Haichow Elsholtzia
  • 別名:青香薷,滿山香,香絨,香薷,香茹草,小香薷,蜜蜂草,香茹,香茅,細葉香薷,土香薷,香戎,紫花香菜,香草,石艾,石香薷,香茸,小葉香薷,七星劍,紫花香茅,土香草,香菜,石香茅
  • 來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果實成熟後割取全草,曬乾、切段生用。
  • 道地藥材:河北, 河南, 江西, 貴州, 台灣,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安徽
  • 生長環境:草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香薷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香薷,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暑熱病證的治療。其功效機理,從諸多典籍的記載中可窺見一斑。

《本草綱目》指出香薷為暑天解表首選,用於治療因飲冷傷陽,導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等症狀的暑邪。其作用機制為「發越陽氣,散水和脾」,通過發汗將暑邪排出體外。但李時珍同時也強調,香薷不適用於因勞倦內傷導致的暑熱,否則會加重病情。此觀點說明香薷發汗解表,需辨證施治,並非所有暑熱皆宜。

《本草衍義》則強調香薷「徹上徹下之功」,認為其能清利肺氣,並藉由利尿作用將體內暑熱排出。其治療水腫、霍亂的功效也得到肯定,說明香薷的發汗解表作用與利水作用相輔相成。

《本草匯言》則從脾胃角度闡述香薷功效,認為其「和脾治水」,能消水、定煩躁,並藉由「辛溫利水」及「甘溫和脾」達到發汗解表及利水的目的。其闡述的「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乾而水道流行也」,說明香薷作用於肺脾兩臟,達到宣通肺氣、利水化濕的效果,從而達到發汗解表的功效。

《本經逢原》則簡潔地指出香薷「先升後降」的特點,熱服則發散暑邪,冷服則解熱利小便,突顯其發汗解表功效的靈活性與應用上的多樣性。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香薷發汗解表功效的理解,不僅著重於其發汗作用,更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以及其與利水作用的協同關係。 其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而定。

2. 散風寒

香薷,其散風寒之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暑熱病症的治療。其功效並非單純的「散風寒」,而是藉由特殊的藥性,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香薷常被用於治療因乘涼飲冷導致的暑邪,這種暑邪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甚至嘔吐洩瀉、霍亂等症狀。李時珍認為,香薷在此能「發越陽氣,散水和脾」,驅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然而,他也強調,香薷適用於外感風寒的暑症,而非因勞倦內傷導致的暑熱,後者需要使用其他藥方,否則會加重病情。這點也從《本草正義》中得到印證,其指出香薷適合治療輕症寒霍亂,而非真寒直中之陰症。

《本草衍義》則強調香薷「徹上徹下」之功,能有效治療水腫。其認為香薷能通過疏通肺氣,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香薷的功效機理,認為其辛溫利水,能開通經絡,並能和脾,調和臟腑功能,最終達到散風寒、利水消腫的目的。《本經逢原》則指出,香薷「先升後降」,熱服發散暑邪,冷服則解熱利小便。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香薷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單純地驅散表邪,而是通過其辛溫、發散、利水的藥性,調節人體陽氣,疏通經絡,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治療各種因風寒、暑邪導致的病症,例如傷暑、霍亂、水腫等。 其應用需根據病症輕重、體質虛實而定,不可盲目使用。

3. 化濕和中

香薷,其「化濕和中」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應用範圍亦頗值得探究。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香薷為夏季解表要藥,如同冬季的麻黃,但強調其性溫,不宜熱飲,以免反致吐逆,應冷服為佳。其「化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利水消腫方面。《本草衍義》更直言香薷「治水甚捷」,能「徹上徹下」,有效治療水腫等症狀;《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其「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認為香薷能使肺氣清化,脾氣和暢,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本經逢原》則指出香薷「先升後降」,冷飲可解熱利小便。

《本草正義》則從氣機運行的角度解釋香薷的功效,認為其「氣味清冽,質又輕揚」,能上達皮毛,解表散寒,下達三焦,利水通淋,故能治療水腫。 此外,許多醫籍都記載香薷能治療霍亂、傷暑等症,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神農本草經疏》則指出香薷能「解寒鬱之暑氣」,其「和中」功效正是通過疏通氣機,使臟腑協調運作而實現的。 總而言之,香薷的「化濕和中」功效,體現在其利水消腫、解表散寒、調和氣機等多個方面,是夏季治療濕熱病症的重要藥物。 但需注意,不同醫家對其應用範圍和服法有不同見解,需謹遵醫囑。

4. 利水消腫

香薷,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且被歷代醫家所重視。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香薷具有「徹上徹下」的功效(《本草衍義》)。這說明它不僅能發散表邪,還能通利水道。 《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說明香薷能通過疏通陽氣,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香薷「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其利水作用與其溫和脾胃,促進水液運行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提到香薷是治療暑病的首選藥物,但同時也強調其使用需謹慎。對於因暑熱引起的氣虛者,不宜多服,否則會加重虛損。 《本經逢原》則指出香薷「先升後降」,熱服則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說明服藥溫度對藥效亦有影響。 《本草正義》則從氣機運行角度闡述其利水消腫的機理:香薷能「開洩腠理,宣肺氣」,使肺氣通暢,促進水液的下降和排出;同時,它又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直接促進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因此,香薷利水消腫,與其發汗解表、通利三焦的功效密切相關,其作用並非單純利尿劑。

總之,歷代醫家對香薷利水消腫的功效多有肯定,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其臨牀應用也相當廣泛,但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適當調整用量及服用方法。

5. 健脾胃

香薷,作為一味常見中藥單方,其健脾胃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解暑」,而是作用於脾胃的更深層次。

《本草綱目》指出,香薷是治療暑病的首選藥物,但其適用範圍需謹慎。若暑邪侵犯陽氣,導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等症狀,香薷能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起到治療作用。然而,若因勞倦內傷導致的暑熱,則不宜使用香薷,需選用其他方劑,避免傷及元氣。此處強調了香薷適用於表證,而非因內虛導致的暑熱。

《本草匯言》則更直接點明香薷的「和脾治水」功效。它能消水腫、定煩躁,並解釋其辛溫利水、甘溫和脾的機制:辛溫利水能暢通水道,甘溫和脾能調節脾胃功能,使水濕代謝正常。這說明香薷的健脾作用並非單純的溫補,而是通過調節水液代謝來達到健脾的目的。脾胃功能正常,則水液運輸代謝也順暢,這與現代醫學中脾胃功能與水液代謝的關聯不謀而合。

《本草衍義》中記載香薷「徹上徹下之功」,指其既能疏通上焦肺氣,又能利尿通下焦,這也佐證了其健脾胃的機制:脾胃運化失常,則水濕停滯,上焦肺氣也受影響,香薷則通過疏通上下,調節整體氣機,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香薷健脾胃功效的闡述,並非簡單的溫補,而是基於其疏通氣機、利水消腫的藥理作用,通過調節水液代謝,間接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與水液代謝關係的認識,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香薷的應用有嚴格的辨證論治要求,不可盲目使用。

6. 降氣

香薷,其「降氣」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下降」,而是與其解表、利水等功效緊密聯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香薷的「降氣」並非指直接降低肺氣,而是指其疏通氣機,使壅滯之氣得以宣洩。 《本草衍義》記載香薷「徹上徹下之功」,《本草匯言》則稱其有「拔濁回清之功」。這說明香薷能通達全身,疏理上焦肺氣,下達三焦膀胱,使氣機暢通,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 《本草綱目》也提到香薷能「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說明其「降氣」的同時,也兼具扶陽的作用,並非單純的瀉氣。

其次,香薷的利水作用也是其「降氣」功效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液停滯,會導致氣機阻滯,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本草綱目》指出,香薷「治水之功,果有奇效」,《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香薷利水能使「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乾而水道流行也」。 由此可見,香薷利水,使水液代謝通暢,間接地改善了氣機,達到了「降氣」的效果。

最後,香薷的「降氣」與其解表功效也息息相關。《本經逢原》認為香薷「先升後降」,熱服發散暑邪,冷飲解熱利小便。這說明香薷的升降作用是相互配合的,先通過發散解表,排除體表邪氣,然後再利水通暢氣機,最終達到「降氣」的目的。 《本草正義》則更詳細地闡述了香薷達表通陽,利水消腫的機理,與麻黃解表消腫的原理相近。

總而言之,香薷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解表、利水、疏通氣機等多重功效的綜合體現。其作用機理複雜,需結合病症及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

香薷的古代典籍


香薷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香薷的止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具生物活性化學成分。其中,香附酚與茴香酮是兩種被認為對緩解疼痛具有關鍵作用的物質。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這些成分可能透過多種機制發揮止痛作用:例如,它們可能干預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進而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因炎症引起的水腫和疼痛。香附酚類化合物常表現出抗炎及解痙特性,有助於舒緩肌肉緊張或痙攣所致的疼痛。茴香酮亦被研究指出具備顯著的抗炎活性。此外,參考資料指出芳香化酶亦為其止痛成分之一,提示了其可能參與的更複雜的生化途徑。整體而言,香薷通過靶向疼痛傳導途徑、調節炎症反應及可能具備鎮痙效果,達到舒緩疼痛感受、減輕疼痛程度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可用於緩解頭痛、牙痛、肌肉疼痛及關節疼痛等常見症狀。

2. 抗發炎

香薷的抗發炎功效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獲得闡明。其所含的香附酚與茴香酮被證實能有效抑制細胞激素的產生,進而減輕身體的發炎反應。這些細胞激素是炎症過程中的關鍵信號分子,透過抑制其釋放,香薷能夠從分子層面阻斷或緩和炎症的進展。此外,香薷中的苯乙醇成分則展現出減少細胞損傷的能力,這不僅有助於保護組織免受炎症的損害,也能直接減輕由於細胞受損引起的炎症反應。基於這些現代藥理機制,香薷被廣泛應用於輔助治療多種與發炎相關的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膀胱炎及皮膚炎等。其多重作用機制使其在處理急性與慢性炎症,乃至於像流感、喉炎等熱性發炎疾病時,皆具備輔助治療潛力。

3. 提升免疫力

香薷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其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香附酚、茴香酮、橙皮苷及迷迭香酸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有效促進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生成與增殖,提升其吞噬與細胞毒性功能,從而增強機體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效率。此外,香薷具顯著抗氧化活性,能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免疫細胞的損害,維護免疫系統的完整性與功能穩定,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整體免疫防禦力。

4. 抗氧化

香薷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備顯著的抗氧化活性,此作用與其有效緩解氧化壓力密切相關。其主要藥理活性成分,包括香附酚、茴香酮、苯乙醇及橙皮苷等多種化合物,協同作用於體內。這些成分的核心機制在於有效中和過量的自由基,特別是活性氧自由基,從而顯著降低其對細胞膜、蛋白質、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損傷。透過此自由基清除能力,香薷有助於保護人體細胞和組織免受氧化應激引起的損害,抑制細胞因氧化破壞而引發的炎症反應,並延緩細胞衰老過程。這種抗氧化機制對於維持細胞功能至關重要,進而有助於降低多種與氧化損傷相關的疾病發生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癌症)以及老年癡呆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

香薷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或煎湯含漱。外用:適量,搗敷。

香薷的炮製


香薷處理方式:

  1. 揀去雜質,曬乾
    • 揀除雜質。
    • 用水噴潤。
    • 除去殘根。
    • 切段。
    • 曬乾。
    • 《雷公炮炙論》:凡採得(香薷),去根留葉,細銼,暴乾,勿令犯火。
  2. 炒香薷
    • 將香薷葉或全草洗淨。
    • 用清水浸泡約30分鐘。
    • 擦乾水分。
    • 在炒鍋中燒熱。
    • 放入香薷。
    • 用小火翻炒至微黃色。
    • 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即可。
  3. 炭燒香薷
    • 將香薷用清水洗淨。
    • 去除表面的泥沙和雜質。
    • 在炭火上烤至表面微黑。
    • 內部稍微有點韌性。
    • 取出晾涼。
    • 即成炭燒香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香薷注意事項重點

  1. 表虛者忌服。
  2. 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3. 孕婦忌用。
  4. 過敏體質忌用。
  5. 消化道疾病患者忌用。
  6. 手術前後禁用。
  7. 長期大量食用會損傷脾胃。

香薷相關的方劑


香薷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霍亂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發燒及發冷上吐下瀉感冒咳嗽腹痛頭痛嘔吐腹瀉損傷膀胱炎疼痛皮膚炎虛弱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炎

香薷含有的化學成分


香薷酮(Elsholtzione), 苯乙酮(Acetophenone), 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itriacontane), 13-環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exylhexacosa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3-β-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β-D-glucosid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熊果酸(ursolic acid), 5-羥基-6-甲氧基雙氫黃酮-7-O-α-D-吡喃半乳糖苷(5-hydroxy-6-methoxyflavanone-7-α-D-galactopyranoside), 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Acacetin-7-O-β-D-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