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散

XIANG R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6%
膀胱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8%
大腸經 9%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香薷散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由香薷、白扁豆、厚朴組成,具有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適用於夏季貪涼飲冷,感受寒濕之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白扁豆:補氣健脾,消暑化濕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白扁豆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可補氣,增強免疫力;多醣類和澱粉質具有輕微止瀉作用;可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含有豆酚等成分,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分平衡,達到消暑解熱的效果;可解毒,能治療草木中毒、酒毒、河豚毒等;含多酚類化合物和澱粉質,能刺激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平衡,固定帶下。

厚樸:溫中降氣,健脾燥濕

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厚朴能降氣緩脹,增排氣排空,緩解脹氣、食慾不振。厚朴能夠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厚朴含有揮發油及厚朴甲醚、乙醚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蟲驅蟲作用。

香薷:散風寒,發汗解表

香薷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以及健脾胃等功效。散風寒上,香薷可發散風寒、微微發汗,適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致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發汗解表上,香薷可發汗解表,治療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嘔吐腹瀉的陰暑證;清熱利尿上,香薷可利水消腫,適用於小便不利及腳氣水腫者;降氣上,香薷具有理氣降氣作用,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健脾胃上,香薷具有健脾胃、理氣和中的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

總結

香薷散組方嚴謹,藥效顯著,是治療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等疾病的常用方劑。香薷散中的白扁豆具有健脾胃、消暑化濕的功效;厚樸具有溫中降氣、健脾燥濕的作用;香薷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的功效。三藥合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的作用,有效緩解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等疾病引起的各種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治證由夏月乘涼飲冷,感受寒濕所致。夏月人多喜於陰涼處憩息,或夜間歸寢較晚,每易感受寒濕邪氣,寒濕外束,腠理閉塞,衛陽被鬱,故惡寒發熱無汗;寒濕困束肌表,氣血受阻,則頭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濕傷脾胃,氣機失暢,故胸悶不舒、腹痛;濕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則嘔吐,濕濁下注大腸則泄瀉;舌苔白膩,乃寒濕之候。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濕,內化脾胃之濕滯。方中香薷辛溫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濕,以祛在表之寒濕,是夏月解表之要藥,為君藥。厚朴辛香溫燥,行氣化濕而解胸悶,去苔膩,為臣藥。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滲濕消暑為佐藥。入酒少許為使,溫散以助藥力。三藥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屬表虛有汗或中暑熱汗出,心煩口渴者,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腹痛胰臟炎霍亂原發性高血壓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腹瀉怕冷口乾口渴發燒及發冷心情煩燥胸悶脹不易流汗頭重舌苔白膩

相同名稱方劑


香薷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香薷2兩。 主治:中暑煩躁。

香薷散,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香薷1錢,陳皮1錢,白扁豆3錢,茯苓3錢,厚朴1錢5分,黃連8分,甘草5分。 主治:霍亂吐瀉,身熱腹痛者。

香薷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組成:香薷2錢,白扁豆1錢,厚朴(薑制)1錢,茯苓1錢。 主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香薷散, 出處:《局方》卷二。 組成: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香薷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香薷3分,前胡(去蘆頭)3分,麥門冬(去心)3分,人參(去蘆頭)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 主治:産後霍亂,吐利煩渴,心胸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