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散

XIANG RU SAN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香薷湯、香薷飲、三物香常飲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6%
膀胱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8%
大腸經 9%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26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全身酸痛,頭痛,腹痛

症狀不易流汗,腹瀉,發燒及發冷,浮脈,食慾不振,經常疲勞想睡,身體沉重,暈眩,頭重,胸悶脹,心情煩燥,口乾口渴,怕冷,嘔吐,上吐下瀉

現代疾病腦炎,扁桃腺炎,胃及十二指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腎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霍亂,胰臟炎

方劑組成解釋

香薷散中包含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主治功效契合: 香薷散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而香薷性辛溫,味甘,具有發汗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正好針對暑濕感冒的症狀。
  2. 藥物配伍相宜: 香薷散中其他藥物,例如藿香、佩蘭、蒼朮等,也都具備化濕解暑、理氣和中的作用,與香薷相互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總之,香薷散中包含香薷,是根據藥物功效和配伍原則而選擇的,能有效地治療暑濕感冒。

香薷散方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利用其健脾燥濕、化濕解暑的功效。白扁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和胃,燥濕化濕,對於暑濕所致的脾胃不和、腹瀉、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香薷散主治暑濕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嘔吐、腹痛、腹瀉等。白扁豆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健脾燥濕,提升脾胃運化能力,減少濕邪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化解暑濕,減輕嘔吐、腹瀉等症狀,進一步達到祛暑解表、和胃止瀉的功效。

香薷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香薷散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濕濁內阻者。厚朴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濕邪,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緩解因溼邪阻滯而引起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2. 厚朴行氣解鬱:厚朴具行氣解鬱之功效,可疏通氣機,緩解因溼邪阻滯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與香薷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療效,使患者恢復更快。

方劑介紹


香薷散

香薷散主要功用是「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主治「陰暑」,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

「陽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人體由於出汗過多、體液損失過多而引起的熱病。主要症狀有:發燒、出汗多或無汗、口渴、煩躁、心悸、頭暈、頭痛、四肢乏力、嚴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等。

「陰暑」則是指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人體由於體內寒氣鬱積而引起的疾病。

其主要症狀有:發熱惡寒,無汗或少汗、頭暈、頭痛、身重疼痛、疲倦乏力、胸悶氣滯、食慾不振、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

陰暑的病因,主要是由於暑邪在體內鬱積,再加上冷氣、冷飲等寒邪的侵襲,導致氣血凝滯、陽氣受損而發病。

在炎熱夏季,就算是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暑
在炎熱夏季,就算是待在冷氣房也會中暑

此方劑首次記載於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古人用於治療夏季期間,因生活習慣不規律、飲食不節制或環境因素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調。

夏季期間如果待在陰寒的環境中,或食用過多生冷食物,生活作息不規律,如夜晚露宿或在寒冷的環境中工作,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身體受到寒邪的侵害,影響到三焦的功能,進而影響脾胃的運化能力。

夏日待在冷氣房與冰冷飲料,容易使人受到風寒、寒氣的侵襲,同時內部濕氣累積,這種情況在中醫上被稱為「表寒裏濕」

當脾胃功能弱化,身體的能量(氣)運行和食物消化吸收會受到影響,這可能表現為多種腸胃系統的症狀,包括嘔吐、腹痛、腹瀉等。

現代人在夏季總是喜愛待在冷氣房,或愛吃冰品,體內的寒氣也會被引發,濕氣會傷害脾胃,影響身體的氣機流暢。

夏季吃太多冷飲食物,會增加腹部的寒濕
夏季吃太多冷飲食物,會增加腹部的寒濕

從而引起四肢無力、胸悶、食慾不振,嚴重時還會腹痛和嘔吐腹瀉。舌苔若出現白而膩的情況,則是寒濕影響的明顯徵兆。

要改善這種狀況,應當採取措施從體表散除寒濕,同時改善脾胃內部的濕滯狀態,以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和舒適感。

本方使用的「香薷」具有辛溫芳香的特性,能有效驅散表面的寒濕,是夏季解表的主要藥物。

「厚朴」以其辛香溫燥的特性,有助於行氣化濕並解除胸悶,清理舌苔上的膩滑,作為輔助藥物使用。

白扁豆味甘性平,能夠健脾和胃,並具有滲濕消暑的功能,作為佐藥。

加入少量的酒能夠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效力。這三種藥材的合用能夠達到祛暑、解表、化濕及調和脾胃的效果。

服用香薷散解暑氣,去濕氣
服用香薷散解暑氣,去濕氣

從古至今,「香薷散」作爲治療暑病的首選藥物,已廣泛應用並得到了各代醫家的推崇和發展。

《本草綱目》甚至認為,自從「香薷散」問世以來,已經是治療暑濕、暑熱疾病的首選中藥

後世醫家基於這一基礎方劑進行了各種變化,建立各種分支方劑,產生各種加味香薷飲,以下是主要的六類變化:

  1. 化濕利濕:爲治療濕盛症狀,古代醫家加入茯苓、木瓜等藥材。例如:五物香薷飲和六味香薷飲。
  2. 解表化濕:針對寒濕鬱盛的病症,加入瞭如陳皮、炙甘草、白朮、茵陳、木瓜、蘇葉等。例如:消暑十全散。
  3. 補中益氣:對於體質虛弱且氣虛的病人,增加了人蔘、黃芪、炙甘草等補益藥物。例如:四味香薷飲
  4. 清熱藥物:針對暑熱症狀明顯的情況,加入瞭如黃連、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的藥材,例如:加味香薷飲。
  5. 化痰止咳:針對伴有咳嗽症狀的病人,加了桑白皮、地骨皮等藥材,例如:十味香薷飲
  6. 燥濕化痰:用於治療痰濕內阻的情況,加入白朮、白芍、陳皮、黃芩、黃連等藥材。

這些基於「香薷飲」的變化方,都在不同程度上調整了原有方劑的配伍和藥效,以適應更廣泛的臨牀需要,顯示了中醫方劑的靈活性和深厚的理論基礎。

香薷飲現代常用於夏季感冒、急性胃腸炎、夏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夏季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腹部手術癒合後、腸傷寒、急性扁桃體炎等病引起的高熱...等等。


加減法:

  • 若表邪重者:如果病人表現出外感邪氣特別重,如嚴重的發熱、畏寒等症狀,可以加入青蒿,因為青蒿有很強的祛暑解表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表的熱邪。
  • 若兼見鼻塞流涕者:如果病人同時有鼻塞和流涕的症狀,表示外感也涉及到了風寒影響鼻部,可以加入蔥豉湯,這種湯助於通過蔥和豉的辛溫作用來通陽解表,幫助疏通鼻道。
  • 若兼內熱者:如果病人體內有熱的表現,如口乾舌燥、尿黃等,可以加入黃連,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內熱症狀的緩解。
  • 濕盛於裏者:當病人表現出內部濕氣過重的症狀,如身體沉重、疲勞、小便不利等,可以加入茯苓和甘草,這兩者合用可以利濕和中,幫助調理脾胃。
  • 濕熱積滯較甚而見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者: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加入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等,這些藥物有助於行氣導滯、清熱燥濕,特別適合腹痛、腹瀉嚴重的病人。
  • 胸悶、腹脹、腹痛甚者:這種情況下,可以加入木香、砂仁、香附、枳殼等,這些藥物能夠化濕行氣,特別針對胸悶和腹部不適的症狀。
  • 素體脾虛,中氣不足者:對於體質較弱,特別是脾胃功能不足的病人,可以增加人蔘、黃芪、白朮等藥物,這些藥材能夠益氣健脾,增強體力和免疫力。

傳統服藥法


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上述藥材研爲粗末,每次服用三錢(9g),用一盞水,加少許酒煎至七分,去渣後置於冷水中沉冷,連服兩次,不拘時間(現代用法:水煎服,或加少量酒同煎,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屬表虛有汗,或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可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薷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香薷2兩。 主治:中暑煩躁。

香薷散,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香薷1錢,陳皮1錢,白扁豆3錢,茯苓3錢,厚朴1錢5分,黃連8分,甘草5分。 主治:霍亂吐瀉,身熱腹痛者。

香薷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七。 組成:香薷2錢,白扁豆1錢,厚朴(薑制)1錢,茯苓1錢。 主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香薷散, 出處:《局方》卷二。 組成: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香薷(去土)1斤。 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香薷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香薷3分,前胡(去蘆頭)3分,麥門冬(去心)3分,人參(去蘆頭)半兩,白朮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 主治:産後霍亂,吐利煩渴,心胸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