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香薷湯中加入香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香薷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之效。可針對外感風寒,兼夾濕邪所致的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
- 助黃連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香薷溫和之性可輔助黃連清熱解毒,減少其寒涼之性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平和。
因此,黃連香薷湯中加入香薷,既能發揮解表散寒作用,又能緩解黃連寒性對脾胃的損害,達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黃連香薷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散風寒,理氣化痰: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能與黃連、香薷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化解痰濕,改善因風寒犯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健脾和胃,增進藥效:厚朴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連香薷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病邪熱毒,緩解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有助於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病症。
因此,黃連香薷湯中加入黃連,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抑菌消炎,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黃連香薷湯主治功效分析
黃連香薷湯,為古代醫家常用於治療暑病的方劑。綜觀諸家醫典之記載,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如下:
一、主治病證:
此方主要針對伏暑傷冷,導致的霍亂、轉筋、心腹疼痛、四肢厥冷等症狀。其病機多因夏日貪涼,感受風冷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寒邪內伏,氣機紊亂。具體表現包括:
- 霍亂吐瀉: 患者或吐或瀉,甚則吐瀉交作,腹痛難忍,甚至出現「心腹撮痛」等劇烈疼痛。此症狀乃因脾胃受寒,升降失常,導致水穀停滯,清濁不分所致。
- 轉筋拘急: 因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轉筋拘急疼痛。嚴重者可至「四肢厥冷」甚至脈象欲絕。
- 心腹疼痛: 多因脾胃氣滯,寒邪凝結所致,可呈現「心痛而先吐」、「腹痛而先利」、「吐利俱發」等不同表現。
- 發熱頭痛: 部分患者可見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多為暑邪夾寒所致。
- 煩躁口渴: 因暑邪內擾,耗傷津液,故見煩躁、口渴等症狀。
- 其他症狀: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但嘔無物、煩悶昏塞、脈象沉伏或微弱等危急症狀。
二、治療原理:
黃連香薷湯之組方,旨在疏散表邪,清解暑熱,化濕和中,調暢氣機。其治療原理可分析如下:
- 香薷: 為君藥,其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祛暑利濕之功。能將體內暑濕之邪從肌表透散,同時溫化脾胃寒濕。
- 厚朴: 為臣藥,性溫味苦,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之效。可消導脾胃積滯,化解濕濁,使氣機恢復正常運轉。
- 黃連: 為佐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清解暑邪內蘊之熱,並可制約香薷、厚朴之溫性,使其不致過於溫燥。
- 生薑: 協助香薷發散表邪,且能溫中散寒,調和脾胃。
- 酒: 助藥力通達,並可溫通血脈,散寒止痛。
綜合分析:
黃連香薷湯,其配伍精妙之處在於,既能疏散表邪,又能清解內熱,更兼顧溫化寒濕,調暢氣機。對於因伏暑傷冷,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的霍亂、轉筋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方之應用,需辨證論治,並注意冷服。若熱服,反而會加重吐瀉之症。若遇中暑搐搦等症狀,可酌加羌活以增強祛風解痙之效。對於暑燥渴,吐瀉不甚者,可去黃連,加白扁豆以健脾利濕。
此方雖為治療暑病之良方,但並非所有暑病皆可套用。臨牀應用仍需詳加辨證,方可取得良效。
傳統服藥法
香薷3錢,厚朴2錢(薑制),黃連2錢。
如中暑搐搦,加羌活2錢;尋常感冒燥渴,吐瀉不甚重者,去黃連,只加白扁豆2錢(微炒,銼),煎,如前法服之。
上先將厚朴、黃連二味,同生薑4錢,一處搗細,於銀石器內慢火同炒令紫色,取起,入香薷,入水1盞,酒1盞,煎8分,去滓,用瓷器盛,於新汲水中沈令極冷服。
口服。
如炒、煮藥,莫犯銅鐵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寒涼性,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香薷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 組成:香薷3錢,厚朴2錢(薑制),黃連2錢。 主治:伏暑傷冷,霍亂轉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