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氣香薷飲

二氣香薷飲

ER QI XIANG R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6%
脾經 20%
大腸經 13%
肺經 13%
心經 6%
肝經 6%
膽經 6%
膀胱經 6%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氣香薷飲中包含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主治風寒表證: 香薷性辛溫,味甘,歸肺、胃經,具有發表散寒、化濕解暑之功效。二氣香薷飲主要針對外感風寒,兼有濕邪的病證,香薷可有效驅散寒邪,同時化解濕氣,達到解表散寒、化濕止瀉的效果。
  2. 配合藥性相輔相成: 二氣香薷飲的其他藥材,如薄荷、紫蘇葉、藿香等,也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瀉的功效,與香薷的藥性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氣香薷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香薷飲主治暑濕感冒,症狀多為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口渴、胸悶等。黃連加入其中,可清解暑熱,解除毒邪,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
  2. 抑菌止瀉:黃連同時具有抑菌止瀉的作用,對於暑濕感冒引起的腹瀉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黃連加入二氣香薷飲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抑菌止瀉,對於暑濕感冒的治療起到了多方面的協同作用。

二氣香薷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氣機,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其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咳、消痰散結的功效。香薷飲本身以辛涼解表為主,加入厚朴可以溫和脾胃,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有助於化解濕濁痰飲,使表寒與內濕兼顧。

2. 輔助香薷解表: 厚朴能散寒解表,與香薷相輔相成,加強解表之力。同時,厚朴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表寒引起的頭痛、胸悶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二氣香薷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助藥力,使香薷等藥物更易於發揮驅風散寒、解表止嘔之效。

2. 和胃降逆: 生薑可和胃降逆,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配合香薷等藥物,共同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氣香薷飲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一切暑毒」,尤其針對「暑毒作痢」之證。暑毒為夏季濕熱穢濁之氣侵襲人體,鬱遏中焦,化熱生毒,常致嘔吐、泄瀉、痢疾等症。方中以香薷為君,合黃連、厚朴、生薑,共奏解表祛暑、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之效。其用法特殊,先以本方送下巴豆感應丸(峻下攻積之劑)以「蕩滌暑毒」,若未癒再投治痢藥,體現古人「先攻後調」之治痢思路,尤重祛除病邪之根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薷(淨葉):辛温芳香,功似夏月麻黃,外解表寒,內化濕滯,為暑月解表要藥。其性輕揚,能發越暑邪鬱遏,恢復氣機升降。
  2. 黃連(去須):苦寒清熱,燥濕解毒,直折暑熱之火,並治濕熱下痢。《藥性論》言其「除心腹惡氣,止痢疾」,與暑毒熱痢病機相合。
  3. 厚朴:苦温燥濕,行氣寬中,除滿消脹。《本草匯言》稱其「破宿血,化濕食」,與黃連相配(一温一寒),調暢氣機,分消濕熱。
  4. 生薑:辛温散寒,和中止嘔,兼制黃連苦寒傷胃之弊。取汁與藥同罨,增強辛開苦降之力,助厚朴化濕行滯。

三、方劑配伍特點

  • 辛開苦降:香薷、生薑之辛散,配黃連、厚朴之苦降,宣通鬱滯,分解濕熱。
  • 寒温並用:黃連清熱,厚朴温燥,生薑佐制,避免過寒傷陽,契合暑多挾濕之性。
  • 攻邪思路:先以巴豆丸峻下「通因通用」導邪外出,再以本方調和,體現「急則治標」之策。

四、煎服法之巧思

  • 銀器製藥:避火毒,增清涼之性,符合暑毒熱證治療需求。
  • 酒煎:少量酒引藥上行,助藥力宣散,同時行氣活血,協厚朴解鬱。
  • 冷服:順應暑熱病機,「治熱以寒,行之以涼」(《素問》),防格拒。

綜論
此方以解表清裏、燥濕行氣為核心,針對暑毒蘊結中焦、氣機壅滯之病機,通過藥物性味與炮製方法(如炒紫厚朴增強温燥之性)的精心設計,體現古人「因時制宜」與「給邪出路」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香薷(淨葉)2兩,黃連(去須)2兩,厚朴2兩,生薑4兩。
暑毒作痢,先以此藥送下巴豆感應丸,蕩滌暑毒。如未全愈,卻再服治痢藥。
上先將生薑取汁,同黃連、厚朴於銀瓷器內罨1宿,炒令厚朴紫色為度,於銀瓷銚內,以水1碗,煎至8分,入酒少許,再煎2-3沸,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同名稱方劑


二氣香薷飲, 出處:《嶺南衛生方》卷中。 組成:香薷(淨葉)2兩,黃連(去須)2兩,厚朴2兩,生薑4兩。 主治:一切暑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