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
ER CHEN JIA SHAN ZHI HUANG LIAN SHENG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見《醫方考》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脾經 22%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肺經 11%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嘔: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嘔的功效。方中以二陳湯為基礎,主治痰濕阻滯、脾胃不和之證,而黃連可針對痰濕中所伴隨的熱證,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嘔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療效。
- 抑制胃酸,緩解嘔吐: 黃連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對於因胃酸過多引起的嘔吐症狀,具有緩解功效。方中加入黃連,可有效控制胃酸分泌,進一步緩解因痰濕阻滯引起的胃部不適和嘔吐。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 和中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呃的作用。方中二陳湯主治痰濁阻肺,而山梔黃連則清熱瀉火,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嘔吐、呃逆等症狀。生薑的加入可溫和脾胃,助消化,並可降逆止嘔,防止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 方中黃連、山梔苦寒,生薑辛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藥物的副作用。同時,生薑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易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嘔吐:因「胃中有熱,膈上有痰」所致,熱擾胃氣上逆,痰阻氣機不降,故見嘔吐。
- 嘈雜:因「胃中痰火相合」,痰濕鬱久化熱,火擾胃腑,致飲食消化失常,症見:
- 胃脘嘈雜不適(似饑非饑,飽食仍不緩解)
- 噁心吞酸(痰火犯胃,胃氣上逆)
- 微煩少寐(熱擾心神)
- 脈洪(痰火內盛之象)
此方主治核心為「痰熱互結於中焦」,結合痰濕與火邪的病理特點,其證候特徵為「痰、熱、嘔」並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解析
基礎方: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
- 燥濕化痰:針對「膈上有痰」之病機,半夏、陳皮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炙甘草和中調藥。
- 和胃降逆:半夏配生薑(原方生薑為引),增強止嘔之功,平息胃氣上逆。
加味藥物:山梔、黃連、生薑
- 山梔(炒黑):
- 清熱除煩,導熱下行,緩解「胃熱擾神」之微煩。
- 炒黑後性緩,側重清泄鬱熱而非苦寒傷胃。
- 黃連(炒):
- 清胃火、燥濕熱,直折胃中火勢,治嘈雜吞酸。
- 炒製後減其苦寒之性,防過傷脾胃。
- 生薑:
- 協半夏降逆止嘔,兼制黃連、山梔之寒涼,護胃和中。
- 山梔(炒黑):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痰火並治:
- 二陳湯祛痰濕,山梔、黃連清熱火,標本兼顧。痰濕得化則熱無依附,火熱得清則痰不鬱結。
升降相因:
- 半夏、生薑降胃止嘔;陳皮理氣升脾,茯苓滲濕下行,山梔導熱從小便出,形成「降胃逆、升脾清、泄濕熱」的動態平衡。
寒溫調和:
- 黃連、山梔性寒清熱,生薑、半夏性溫化痰,寒溫並用,既不助熱,亦不冰伏痰濕。
(三)可能擴展功效
除原書所述嘔吐、嘈雜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痰熱失眠:痰火擾心之輕症,見煩躁難寐。
- 胃痞泛酸:痰熱壅滯中脘,症見脘痞嗳氣、口苦酸濁。
- 濕熱痰嗽:若痰熱上犯肺胃,可兼見咳痰黃稠、胸膈滿悶(需隨證加減)。
總結
此方以二陳湯為底,佐以清熱降火之品,體現「治痰必理氣,清熱需和胃」的思路,適用於痰濕中阻、鬱而化熱之證,尤重「痰火並存、胃失和降」之病機,臨床以嘔吐、嘈雜、脈洪為辨證關鍵。
傳統服藥法
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清胃化痰。
(《證治寶鑒》卷四)。《醫方考》本方用:半夏,陳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梔子(炒黑)、黃連(炒)、生薑各等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陳加山梔黃連生薑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 主治:清胃化痰。主治:嘔吐,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嘈雜,胃中痰火相合,致飲食輸化不清,或見惡心吞酸,微煩少寐,似饑非饑,雖飽食亦不能止,脈洪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