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秘散

靈秘散

LING M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脾經 22%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肺經 11%
胃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祕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靈祕散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腸胃積熱所致的便祕、腹痛等症,黃連可有效清泄腸胃積熱,促進排便通暢。
  2. 抑制細菌: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滋生,減少腸道炎症,有助於改善便祕症狀。

因此,黃連在靈祕散中起到清熱瀉火、抑菌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靈祕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靈祕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加入生薑可溫散寒邪,緩解脾胃寒涼,促進消化,達到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效果。

2.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例如,生薑可以促進人參、黃芪等藥材的吸收,增強其補氣固表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秘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膀胱熱」引發的「外腎(即陰囊)腫脹赤痛」,其病機與「天氣炎熱」觸發的熱邪相關,並伴隨「大便燥澀、飲水不止、按臍腹疼痛」等實熱證候。推測此證屬濕熱下注膀胱與肝經(外腎為足厥陰肝經所過),熱毒蘊結導致局部氣血壅滯,發為腫痛。傳統以煅灰類藥物外摻,旨在清熱斂瘡、止血消腫,再內服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標本兼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糞桶箍(煅灰)3錢

    • 「糞桶箍」即舊式木製糞桶的金屬箍環,經煅燒成灰後,性澀而微寒。
    • 中醫取「金屬煅灰」具收斂止血、解毒斂瘡之效(如《本草綱目》載鐵鏽、銅綠等金屬類藥外用治瘡瘍)。此處可能借其收澀之性,緩解外腎濕熱潰爛或滲液。
  2. 胎發(煅灰)1錢

    • 胎發即新生兒頭髮,古稱「血餘」,煅炭後為「血餘炭」。
    • 《本草備要》載其「消瘀止血,利水道」,能散瘀止血兼利尿,或助膀胱濕熱從小便而解,亦符合「血行則腫消」之理。
  3. 煮酒餅上紙(煅)2錢

    • 「煮酒餅上紙」應為古代釀酒時覆蓋酒麴的粗紙,可能含酒麴殘餘。
    • 酒麴具消食化積、散結之效,煅紙成灰後,或取其輕浮之性,吸附局部濕熱膿液;另酒麴經煅後澀斂,可輔助糞桶箍灰增強收瘡作用。

全方配伍思路

  • 外治:三藥皆煅灰外用,以「燥濕收澀、吸附解毒」為主,針對外腎腫痛破潰之標證。煅灰類藥物古方常用於瘡瘍滲液(如《外科正宗》桃花散),其炭類質地能吸附滲出物,形成保護層。
  • 內應:配伍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內服,顯示古人認為此症本質為「血分熱毒」,外治僅緩解症狀,需內清熱源。

推測治療原理

  1. 物理性作用:煅灰具吸附性,可乾燥瘡面,減少濕熱浸淫。
  2. 中醫取象比類:金屬箍環煅灰或取其「束縛」意象,喻收斂腫脹;血餘炭走血分,化瘀以通滯;酒麴紙灰或引藥力透達,散局部結熱。
  3. 標本兼顧:外治急則治標,內服直清血熱,符合「瘍科內外結合」之法。

此方反映古代對「濕熱下注」的直觀治療智慧,雖藥材今罕用,然組方邏輯清晰,體現「以澀斂瘡,以灰吸附」的外治特色。

傳統服藥法


糞桶箍(煅灰)3錢,胎發(煅灰)1錢,煮酒餅上紙(煅)2錢。
上為末,和勻。
摻上即止,再服犀角地黃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肚臍周圍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靈秘散,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糞桶箍(煅灰)3錢,胎發(煅灰)1錢,煮酒餅上紙(煅)2錢。 主治:血潛。

靈秘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二。 組成:宣連2兩(去須,細銼小塊),生薑4兩(銼如綠豆大)。 主治:膀胱熱,多因天色發熱,外腎腫脹赤痛,大便燥澀而飲水,按之臍腹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