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噤丸

解噤丸

JIE JI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噤丸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解噤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病,症見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神昏譫語等,黃連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患者的熱性症狀。
  2. 瀉火解毒: 黃連善於清心火,解毒燥濕,可治療因心火亢盛、胃熱熾盛引起的各種病症。解噤丸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噤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噤口痢」,即痢疾重症見「飲食不進」或「嘔吐不能食」者。古醫書載,噤口痢多因濕熱毒邪壅滯腸道,上攻胃腑,致胃氣逆亂、拒食不納,屬危候。解噤丸以黃連為主藥,生薑為輔佐,透過清熱燥濕、降逆開噤之力,使患者能重新進食,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核心藥物:黃連

    • 黃連大苦大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謂其「治熱毒赤痢」。其半斤用量(古代一斤約16兩)極重,針對噤口痢濕熱毒邪熾盛之病機,直折火勢,尤善清除腸道濕熱。
  2. 炮製關鍵:生薑同炒

    • 生薑性溫,與黃連同炒後棄去,意在取其辛散之性制黃連苦寒傷胃之弊,同時借生薑「止嘔降逆」之功,緩解噤口痢之嘔吐拒食。此為「去性存用」之法,既保留黃連清熱之力,又避免寒凝妨胃。
  3. 輔佐配伍:陳米飯

    • 陳米飯甘平,健脾益胃,與黃連末同搗為丸,一則緩和黃連峻猛之性,二則護養脾胃之氣,符合「治痢需顧護胃氣」之原則。
  4. 送服藥物差異化

    • 赤痢(血痢):陳米飲送服,取其和胃化濕,助黃連清熱止血。
    • 白痢(寒濕痢):陳皮湯溫中行氣,防黃連過寒而滯濕。
    • 赤白兼見:陳米橘皮湯並用,調和寒熱,標本兼顧。

邏輯推理與方義

此方設計緊扣「清熱不傷胃,開噤必降逆」:

  • 苦寒降火:黃連直清腸胃濕熱,截斷痢毒上攻致噤之病勢。
  • 辛開降逆:生薑炒製間接發揮止嘔作用,胃氣得降則噤自解。
  • 固護中焦:陳米飯為丸,既黏合藥性,又暗合「留一分胃氣,存一分生機」之理。

全方藥簡力專,以清熱為本,兼調胃氣,體現古人治噤口痢「急則清毒,緩則扶正」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半斤。
上(口父)咀,生薑4兩切片,與黃連同炒,去薑,只取黃連為細末,同陳米飯一處搗爛,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赤者陳米飲送下;白者陳皮湯送下;赤白相參者,陳米橘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解噤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六。 組成:黃連半斤。 主治:噤口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