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痟丸中加入黃連,乃因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1. 清熱燥濕:三痟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痟病,即中風後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症狀。黃連清熱燥濕,可祛除濕熱,緩解麻木等症狀。
2. 瀉火解毒:濕熱蘊結常伴有內火上炎,黃連瀉火解毒,可清瀉心火,改善言語不清等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預防感染,進一步促進痟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三痟丸主治消渴之功效分析
《普濟本事方》記載許叔微所著三痟丸方劑,主治消渴症。方中僅列明「黃連」,並未提及其他藥物,故此方劑實際組成與現代所稱之「三痟丸」存在差異,本文分析以《普濟本事方》所載方劑為準。
此方以黃連為主藥,其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痛止瀉」。消渴症,古今多指糖尿病,其病機涉及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等。黃連苦寒之性,可清瀉心肺胃之虛熱,達到清熱瀉火之效,從根本上緩解消渴症的症狀。
方中運用冬瓜汁反覆浸泡黃連,再製成丸劑服用。冬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的功效,與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相輔相成,加強了藥物清熱利濕的效果。 冬瓜汁的運用,不僅可以使藥物更易於服用,同時也增強了藥物的清熱利尿作用,有利於將體內多餘的熱毒及濕邪排出,減輕消渴症的症狀。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服,大麥仁性味甘平,具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之效,與冬瓜、黃連的功效協同作用,進一步補充津液,緩解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口渴等症狀。
因此,此方劑治療消渴的原理是通過黃連的清熱瀉火,結合冬瓜的清熱利尿以及大麥仁的益氣健脾,從多個方面入手,以達到清熱瀉火、滋陰利尿、益氣生津的功效,從而緩解消渴症的病理表現。 其藥物配伍精妙,通過寒涼之品瀉火,寒涼與甘平之品相配,避免了單純寒涼傷陽之弊,提高了治療效果。 方中強調“尋常渴,只一服”,則暗示此方劑對於初期或輕症消渴可能效果較好。
傳統服藥法
好黃連(去須,細末)不計多少。
銼冬瓜肉,研裂,自然汁和黃連末做成餅子,陰乾;再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7次,即用冬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40丸,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渴,只1服。
瓜蓮丸(《直指》卷十七)、三消丸(《赤水玄珠》卷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痟丸,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好黃連(去須,細末)不計多少。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