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飲
DONG GU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冬瓜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
冬瓜本身性涼,能清熱利水,但單獨使用清熱之力不及。黃連味苦性寒,擅於清瀉心火,並能解毒消炎,與冬瓜相配,能增強清熱降火之力,並能有效緩解因心火亢盛引起的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與冬瓜合用,更能清熱解毒,適用於夏季暑熱、溼熱蘊蒸所致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冬瓜飲」主治功效分析
「冬瓜飲」為中醫典籍中治療消渴症(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的經典方劑,其主要組成僅有兩味藥:冬瓜和黃連。從歷代醫書的記載來看,此方主要針對「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的消渴證,其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和炮製方法進行分析。
藥物組成與功效:
- 冬瓜: 性味甘、淡、涼,歸肺、小腸、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水消腫、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方中,冬瓜主要發揮其清熱利濕、生津止渴的作用,針對消渴病症中的口渴多飲、小便不利等症狀。且冬瓜性走,能引導藥力下行,助黃連清解下焦濕熱。
- 黃連: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方中,黃連為君藥,主要針對消渴病症的熱邪熾盛、心煩口渴等症狀。其苦寒之性,能清解體內熱邪,使熱邪得清,病症緩解。黃連的苦味亦能降低食慾亢進,間接輔助治療消渴之「能食」症狀。
炮製方法:
古籍記載中,「冬瓜飲」的炮製方法頗為獨特,多採用「煨」或「煮」的方式,如:
- 煨法: 將冬瓜切開,去瓤後,填入黃連末,再將頂蓋蓋回,以熱灰或泥土包裹後煨熟。此法可使黃連的藥力通過冬瓜的滲透作用充分釋放出來,同時減輕黃連的苦寒之性,使其更易於被身體接受。
- 煮法: 將冬瓜與黃連同煎。此法較為簡單,主要取二藥之藥力,但其效力可能不如煨法。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文獻記載可知,「冬瓜飲」主要針對的消渴病證,其病機多為熱邪內盛,耗傷津液所致。因此,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瀉火: 黃連苦寒,能直入心經,清心火,並瀉腸胃之火。消渴病因熱邪熾盛,因此,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為治療的關鍵。
- 利水滲濕: 冬瓜性淡,能利水消腫,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體外,改善小便如脂麩片之症狀。
- 生津止渴: 冬瓜本身具有生津止渴之效,配伍黃連,可減少熱邪對津液的損耗,並促進津液的生成。
- 導熱下行: 冬瓜性走,能導引黃連之苦寒之性下行,以清解下焦之熱。
總結:
「冬瓜飲」以冬瓜之甘淡清涼,配伍黃連之苦寒清熱,通過煨煮等獨特炮製方法,使其藥力充分發揮,達到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生津止渴的目的。此方主要針對消渴病症中的「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等症狀,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為歷代醫家所推崇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冬瓜1枚(重3斤。去皮瓤,分作12片),麥門冬2兩(去心),黃連兩半(去須)。
上藥以麥冬、黃連粗搗篩,作十二服。
每服水3盞,入冬瓜1斤(劈碎),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夜2。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冬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冬瓜1枚,黃連10兩(去須,别搗爲細末)。 主治:消渴,能食而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冬瓜1枚(重3斤。去皮瓤,分作12片),麥門冬2兩(去心),黃連兩半(去須)。 主治:消渴口乾,日夜飲水無度,渾身壯熱。
冬瓜飲,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大冬瓜1枚(割開頭,去子),黃連1斤(去須),炙甘草1兩(炙微赤,銼),童子小便1升,地黃汁5合,蜜5合。 主治:消渴煩躁,飲水不止,或成骨蒸之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