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連汁
HUANG LIAN ZH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汁方劑中,單味藥「黃連」的使用,其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為清熱瀉火之要藥,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適用於熱病、熱毒、心煩、口渴等症狀。
- 燥濕止瀉: 黃連能燥濕止瀉,適用於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黃連汁方劑以單味藥「黃連」為主,其功效專一,針對熱證、濕熱證等特定病症,能迅速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汁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腦熱黃瘦」,意指小兒因體內熱邪上擾頭部(「腦熱」),導致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黃瘦」)。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小兒陽氣偏盛,或飲食積滯化熱,上攻頭面,或兼有濕熱內蘊,耗傷氣血所致。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黃連(半兩):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其苦寒之性可直折上炎之火,尤其擅長清心胃實熱、瀉肝膽火邪,對熱毒熾盛或濕熱內蘊之證效果顯著。 - 童便(一盞,浸一宿):
童便(健康兒童的尿液)古代用為藥引,性味鹹寒,具滋陰降火、涼血解毒之效。其寒涼之性能助黃連清熱,且咸味入腎,可引火下行,防止黃連過於苦燥傷陰。
2. 配伍邏輯
- 清熱瀉火為主:
黃連為君藥,針對「腦熱」病機,直接清瀉心肝胃火,解除熱邪上攻頭面之症。 - 顧護陰液為輔:
童便鹹寒滋潤,既可增強清熱之力,又能緩和黃連的苦燥之性,避免熱退而陰傷,尤其適合小兒「陰常不足」的體質特點。 - 劑型與用法考量:
將黃連粗末浸泡於童便中取清汁,意在取其輕清上浮之性,引藥力上行以清頭目之熱;小兒臟腑嬌嫩,分量需隨年齡調整(「量兒大小加減」),體現用藥之精細。
3. 治療原理
- 直折火勢:
黃連苦寒沉降,可直泄三焦火毒,尤其針對熱邪擾及頭部(如煩躁、面赤、口瘡等)之症。 - 協同降火:
童便的咸寒與黃連相配,形成「苦咸寒」組合,加強清熱降火之效,且因童便含微量代謝物,或能調節體內熱毒代謝。 - 標本兼顧:
熱邪得清則耗血減緩,間接改善「黃瘦」;童便的滋潤性可防黃連過燥,保護小兒稚陰之體。
三、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主治「腦熱黃瘦」,然從組成推論,此方亦可能適用於:
- 小兒心火亢盛之夜啼、口舌生瘡。
- 肝熱上沖之目赤、驚搐。
- 濕熱內蘊之食欲不振、消瘦。
總結:黃連汁以簡潔配伍,體現「清熱不傷正」的兒科用藥思路,通過苦寒與鹹寒相合,既瀉實火,又防過伐,契合小兒「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
傳統服藥法
黃連半兩。上為粗末,童便1盞,浸一宿。
每日取清汁半合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黃連半兩。 主治:小兒腦熱黃瘦。
黃連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組成:黃連(去須)2兩,蒺藜苗2握。 主治:鼻塞多年,清水出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