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薷湯

XIAO XIANG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3%
脾經 23%
膀胱經 13%
心經 13%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香薷湯中包含香薷,乃因香薷為方中君藥,其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化濕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兼見惡寒發熱、頭痛、嘔吐、腹痛、苔白膩等症狀。

香薷味辛,能發散風寒;性溫,能解表散寒;其揮發油成分具有解痙止嘔作用,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噁心嘔吐;同時香薷亦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因此,香薷為小香薷湯中不可或缺的主藥,其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小香薷湯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扶正培氣:小香薷湯主治暑濕感冒,症狀多為發熱、惡寒、頭痛、汗出、胸悶、腹脹等,屬於表寒裏熱之證。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之效,可扶正固本,增強正氣,有助於抵抗暑濕之邪,促進機體恢復。
  2. 調和氣血:人參能補氣益血,調和氣血運行,對於暑濕邪氣鬱阻氣機,導致氣血流通不暢的情況,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更能發揮整體治療效果。

小香薷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健脾化溼: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溼、消暑止瀉之效。小香薷湯主治暑溼感冒,易出現脾胃虛弱、溼滯中焦的症狀,白扁豆可補脾益氣,助香薷解表,協同散寒化溼之功。
  2. 固護脾胃:小香薷湯中香薷、扁豆等辛溫之品,具有一定的燥性,易損傷脾胃。白扁豆能健脾和胃,緩和藥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使藥力更平和,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小香薷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方組成及功效

小香薷湯由三味藥組成,分別為:

  • 香薷 (二兩):性味辛溫,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利水、和中化濕之功效。在此方中,香薷是主要的解表藥,能發散暑邪,解除外感表證,同時其辛散之性亦可助脾胃運化,化解濕濁。
  • 人參 (一兩):性味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固表、益陽生津、養心安神之功效。在此方中,人參一方面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能益氣生津,防止因暑熱耗傷正氣所致的氣陰兩虛。
  • 白扁豆 (半兩):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和中、消腫解毒、止瀉除濕之功效。在此方中,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中焦氣機得以暢通,同時其和中之性亦可緩解暑濕傷中之不適。

主治病證及治療原理

《聖濟總錄》記載小香薷湯「治伏暑吐逆」。此處所指的「伏暑」,指的是潛伏於體內的暑邪,多發生於夏末秋初,暑熱之邪蘊積體內,內侵腸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吐逆之症。

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疏散暑邪,解表化濕:香薷辛溫發散,能將體表的暑邪散發出去,解除表證;其性溫能助脾陽運化,化解濕濁,使暑濕之邪不能留戀體內,緩解因暑濕鬱滯所致的腸胃不適。
  2. 補益正氣,扶助脾胃:暑邪侵襲易耗傷氣陰,導致正氣虛弱。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止暑邪耗傷正氣所致的氣陰兩虛。白扁豆健脾和中,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中焦氣機得以暢通,從根本上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吐逆。
  3. 和胃降逆,止吐止瀉:香薷、白扁豆皆有和中之性,可調和胃腸氣機,使氣機不再上逆,緩解吐逆之症。白扁豆亦有止瀉之功,對於暑濕困脾所致的腹瀉亦有療效。

綜合來看,小香薷湯以香薷發散暑邪為君,以人參補益正氣為臣,以白扁豆健脾和中為佐,三藥合用,共奏疏散暑邪、解表化濕、補益正氣、和胃降逆之功,針對伏暑所致的吐逆,可達標本兼治之效。

此方劑的配伍精巧,體現了「邪去則正安」的治療原則。既能解除暑邪所致的表證,又能補益因暑熱耗傷所致的氣虛,同時能調理脾胃,改善因暑濕困脾所致的腸胃不適。因此,對於伏暑吐逆具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香薷2兩,人參1兩,白扁豆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香薷湯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 小香薷湯不宜與溫補藥物同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香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香薷2兩,人參1兩,白扁豆半兩。 主治:伏暑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