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香薷飲

Shi Wei Xian R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是齋百一選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1%
胃經 15%
心經 11%
腎經 8%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8

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十味香薷飲中多為辛涼解表藥,加入甘草可以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並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解表、化濕作用。

2. 補脾益氣,扶正祛邪: 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正氣,抵抗病邪。對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的患者,加入甘草可以幫助其恢復元氣,提升抵抗力,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的功效。十味香薷飲主治暑濕感冒,容易引起脾胃濕熱,而白扁豆能清熱解毒,健脾和胃,有助於緩解脾胃濕熱症狀,使藥效更全面。
  2. 配合香薷,增強療效:香薷辛溫解表,具有散寒解表、化溼止瀉的功效。白扁豆與香薷相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既能解表散寒,又能健脾利溼,使藥效更加顯著。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之效。香薷飲主治暑濕感冒,常伴隨脾胃氣虛、濕濁內停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協助香薷飲祛除暑濕,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增強藥效。
  2. 固護脾陽:香薷飲中,香薷、藿香等藥物辛溫發散,容易損傷脾陽。白朮能補脾益氣,溫陽健脾,有效防止香薷飲過度發散而損傷脾陽,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十味香薷飲的燥濕化痰功效,更能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化濕、燥濕健脾的功效。香薷飲主治暑濕感冒,症狀常伴有胸悶氣短、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濕濁阻滯之象。陳皮加入其中,可助香薷、厚朴、藿香等藥物理氣化濕,疏通氣機,緩解濕濁阻滯之症。
  2. 調和藥性:香薷飲中多用辛涼解表之品,如香薷、薄荷等,容易寒涼傷脾胃。陳皮性溫,加入其中可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將體內濕氣排出,配合香薷等藥物,有助於消除暑濕、化解表邪,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發熱、惡寒、頭脹、身重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提升整體療效。同時,茯苓能緩解濕熱造成的脾胃不適,如腹脹、食慾不振等。

綜上所述,茯苓在十味香薷飲中,不僅能利水滲濕,而且還能健脾和胃,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香薷飲以解暑化濕為主要功效,而厚朴的加入可以增強其化濕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避免濕邪阻滯,進一步加重暑熱之症。
  2. 理氣和中: 厚朴具有理氣和中的功效,可以緩解暑熱引起的中焦氣滯,促進脾胃運化,提高機體對暑濕的抵抗力,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增強抵抗力: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香薷飲本身以辛涼解表為主,加入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風邪入侵,進一步提升解表功效。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香薷飲中其他藥材如香薷、佩蘭等辛涼之品,容易耗氣傷津。加入黃耆可補氣生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既能發揮解表功效,又能避免藥性偏寒耗氣,使整體方劑更為平和有效。

十味香薷飲中包含木瓜,其主要原因在於:

  1. 疏肝理氣:木瓜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方中加入木瓜,可助於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同時也協調脾胃之氣,促進消化吸收。
  2. 健脾開胃:木瓜亦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木瓜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促進營養吸收,改善體質。

因此,十味香薷飲中加入木瓜,不僅能疏肝理氣,更能健脾開胃,起到協調脾胃、增強體質的功效。

十味香薷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固表: 香薷飲本為清暑解表方,但若患者脾氣虛弱,則易於感受風寒,故加入人參以補氣固表,增強抗病能力,防止暑邪入裏化熱。

二、 調和藥性: 方中以香薷、佩蘭等辛涼之品為主,寒涼之性較重,人參性甘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正之弊,使藥力更平和,更適合體虛患者服用。

十味香薷飲中包含香薷,是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主治密切相關。

香薷味辛、性微溫,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化濕止嘔、利水消腫之功效。十味香薷飲主治暑濕感冒,症狀為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胸悶、嘔吐、腹痛、泄瀉等。香薷可發汗解表,驅散暑濕,同時也能化濕止嘔,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此外,香薷還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進一步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因此,十味香薷飲中包含香薷,是為了充分發揮其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十味香薷飲:解表清暑,益氣和中的夏月良方

方劑名稱: 十味香薷飲

方劑組成:

  • 香薷: 發汗解表,散寒除濕 - 作為君藥,祛暑解表
  • 人參: 大補元氣,強身健體 - 益氣生津
  • 陳皮: 理氣化痰,調胃止噁 - 行氣化濕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除滯 - 健脾燥濕
  • 黃耆: 補中益氣,固表止汗 - 益氣固表
  • 白扁豆: 健脾化滯,利水消腫 - 健脾化濕,清暑和中
  • 甘草: 調和諸藥,解毒止痛 - 調和藥性
  • 厚朴: 行氣消脹,燥濕除痰 - 行氣燥濕,消脹除滿
  • 木瓜: 舒筋活絡,助消化 - 化濕和胃,舒筋活絡
  • 茯苓: 利水滲溼,健脾安神 -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功能主治:

本方具有祛暑解表,益氣和中,健脾化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夏月感受暑濕,兼脾胃氣虛所致的諸症,症見:

  • 身熱頭重: 暑邪侵襲,陽氣被遏,故身熱頭重。
  • 惡寒無汗或有汗不多: 暑濕郁表,腠理閉塞,或汗出不暢。
  • 四肢倦怠,精神疲憊: 暑濕困脾,氣機不暢,脾胃氣虛,運化失司。
  • 胸悶脘痞,食慾不振: 濕濁中阻,脾胃氣滯。
  • 噁心嘔吐,或腹痛泄瀉: 暑濕犯胃,胃失和降。
  • 小便短赤: 濕熱下注,或氣虛不能化水。
  • 舌苔白膩或微黃,脈濡數或虛弱: 暑濕內蘊之象。

方解:

  • 君藥:香薷 - 辛溫芳香,入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的作用。正如《本草蒙筌》所載:“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為方中君藥,針對暑濕外感之表證。
  • 臣藥:
    • 人參、黃耆、白朮 - 補益脾肺之氣,益氣固表,增強機體抗邪能力,其中人參兼能生津止渴。正如《醫方考》所言:“人參、黃耆,益肺氣也;肺為子,脾為母,肺虛者宜補其母,白朮、茯苓、扁豆、甘草,皆補母也”。
    • 白扁豆、木瓜 - 健脾化濕,和胃消暑,其中木瓜又能舒筋活絡。正如《本草蒙筌》所言:“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醫方集解》所言:“木瓜酸溫利濕收脫,能於土中瀉木,平肝而和脾”。
  • 佐藥:
    • 厚朴、陳皮 - 理氣化濕,行氣消脹,燥濕除滿,協助君臣藥加強化濕和中之力。正如《醫方考》所言:“厚朴、陳皮,平其敦阜,即瀉子也”。
    • 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導濕熱從小便利。
  • 使藥:甘草 -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配伍特點:

本方為辛溫解表與益氣健脾化濕之劑合方。方中以香薷辛溫發散,解表祛暑為主;配伍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益氣固表,白扁豆、木瓜、茯苓健脾化濕,厚朴、陳皮理氣化濕。諸藥合用,共奏祛暑解表、益氣和中、健脾化濕之功。

臨床應用及加減:

十味香薷飲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兼脾胃氣虛證。臨床可見:

  • 外感暑濕: 發熱,惡寒,頭重頭痛,無汗或汗出不暢,或有肢體酸痛。
  • 內傷濕滯: 胸悶脘痞,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泄瀉,小便短赤。
  • 脾胃氣虛: 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膩或微黃,脈濡數或虛弱。

加減運用:

  • 暑熱偏盛,煩渴引飲: 可加黃連、石膏、知母、天花粉等清熱生津之品。
  • 濕邪偏盛,胸脘痞悶,嘔惡不食: 可加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之品。
  • 兼有風寒表證,惡寒較甚,無汗: 可加荊芥、防風等辛溫解表之品。
  • 腹痛泄瀉較甚: 可加蒼朮、澤瀉等燥濕利水之品。
  • 氣虛明顯,汗多,少氣懶言: 可加重人參、黃耆用量,或加五味子、麥冬益氣斂陰。

使用注意:

  • 本方藥性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 暑熱內盛,高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者,非本方所宜,當用清熱生津之法,如白虎湯、清暑益氣湯等。
  • 孕婦慎用

參考典籍及論述:

  • **《仁齋直指方論》**首次記載本方,云:“十味香薷飲(《百一選方》。)消暑氣,和脾胃。香薷(一兩),人參(去蘆),陳皮(去白),白朮,黃耆(去蘆),白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去皮,薑汁炒黑色),乾木瓜,白茯苓(去皮。各半兩)”
  • 《醫方考》:“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者,此方主之。暑能傷氣,故身體倦怠,神思昏沉;暑為陽邪,故並於上而頭重;暑邪干胃,故既吐且利。火熱橫流,肺氣受病,人參、黃耆,益肺氣也;肺為子,脾為母,肺虛者宜補其母,白朮、茯苓、扁豆、甘草,皆補母也;火為母,土為子,火實者宜瀉其子;厚朴、陳皮,平其敦阜,即瀉子也;香薷之香,散暑邪而破濕熱;木瓜之酸,收陰氣而消脾濕。脾氣調則吐利自息,肺氣復則倦怠皆除。”
  • 《類證治裁》:“傷暑用十味香薷飲,風熱濕合而傷形氣也。偏於表,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偏於里,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
  • 《醫方集解》:“再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名十味香薷飲:治暑濕內傷,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加參耆者,所以補肺益氣;加苓朮陳草者,所以助脾調中;木瓜酸溫利濕收脫,能於土中瀉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內傷之證,故用香薷清暑解表,而以諸藥專調中宮也)。”
  • 《成方切用》:“再加人參黃耆白朮陳皮,名十味香薷飲。治暑濕內傷,頭重吐利,身倦神昏。(喻嘉言曰:傷寒夾陰,誤用陽旦湯,得之便厥。傷暑夾陰,誤用香薷飲,入喉便喑。醫者於熱濕虛寒淺深緩急間,酌而用之,其利溥矣。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或用十味香薷飲,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耆白朮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
  • 《時方歌括》:“草苓五物(前方加茯苓甘草。名香薷五物飲。)還十物。瓜橘參耆白朮全。(前方加木瓜橘皮人參黃耆白朮。名十味香薷飲。)”
  • 《症因脈治》:“脈細緩芤微,四肢倦怠,得之傷暑傷熱,宜以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治之,雖人參白虎,尚不可用。若內外俱熱,引飲自汗,熱退後,其脈洪實如舊,即處暑後,單進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時行,瘧發時,惡寒雖甚,然實系熱邪,再無虛寒之理,經云: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陰實者,言邪在於陰,非陰氣虛也。陽虛者,言陽邪內陷,非陽氣虛也。”

總結:

十味香薷飲是治療暑濕感冒兼脾胃氣虛的常用方劑。其配伍精妙,既能祛暑解表,又能益氣和中,健脾化濕,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同時,本方偏於溫燥,使用時應注意禁忌,避免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香薷、厚朴、白扁豆、陳皮、白茯苓、蒼朮、黃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瘧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嘔吐咳嗽腹瀉口乾口渴全身酸痛頭重怕冷噁心反胃身體發低熱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香薷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香薷、厚朴、白扁豆、陳皮、白茯苓、蒼朮、黃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主治:傷暑咳嗽,身痛口渴,外反惡寒。

十味香薷飲, 出處:《百一》卷七。 組成:香薷葉1兩,人參(去蘆)半兩,白朮半兩,陳皮(溫湯浸少時,去皮)半兩,白茯苓半兩,黃耆(去蘆)半兩,厚朴(去粗皮,銼碎,生薑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半兩,乾木瓜半兩,白扁豆(炒,去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祛暑解表,益氣和中。消暑,健脾進飲食。養陰避暑,調理陰陽。益氣和中,安胎保孕。主治:暑濕內傷,脾胃不和,食少腹脹;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嘔吵惡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暑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