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白虎湯

REN SHEN B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28%
心經 14%
脾經 14%
腎經 4%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生津: 人參白虎湯以清熱解毒爲主,但病患往往因熱病耗傷津液,導致氣陰兩虛。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夠補充患者的元氣,並改善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使清熱解毒的效果更加顯著。
  2. 扶正祛邪: 人參白虎湯清熱解毒的同時,也需要顧及患者的正氣。人參能扶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使患者更容易恢復健康。

因此,人參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更好地維護患者的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人參白虎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人參白虎湯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症狀包括高熱、口渴、煩躁等。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象,降低體溫,並改善口渴、煩躁等症狀。

二、配伍相宜:人參白虎湯中的人參、石膏等藥材偏於滋陰清熱,但可能會出現過寒的傾向。知母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溫和,更利於患者的康復。

人參白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白虎湯本身即以清熱解表為主,而石膏的加入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功效,用以治療熱病高熱、煩躁、口渴、汗出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人參白虎湯中的白虎,指的就是白虎湯中加入的石膏,其能清熱生津,緩解患者因高熱而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人參白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人參白虎湯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為主,甘草性甘平,能調和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傷正,保護脾胃,使藥力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同時能增強人參、白虎等藥物的功效,使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更顯著,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人參白虎湯是一張強調清熱生津、益氣固表的方劑,在臨床應用上主要用於治療因高熱耗傷氣陰而致的症狀。該方由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等藥材組成,但根據您的提問,似乎有所混淆,因為傳統的人參白虎湯並未記載含有「香薷」這味藥材。

一般來說,香薷常見於暑濕感冒或是消化不良等情況,具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的作用。如果將香薷加入人參白虎湯之中,可能是為了增強其解表散寒的能力,或是在特定情況下,針對患者同時出現的暑濕症狀進行治療。然而這種變更需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來調整,並非標準的人參白虎湯組成。因此,若在某個處方中見到加入香薷的情況,應是醫師根據實際診斷結果所作出的靈活變化,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患者的特殊需求。

人參白虎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滋陰潤燥:人參白虎湯以石膏、知母等寒涼藥為主,可清熱瀉火,但同時也可能傷陰耗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石膏知母的燥熱之性,防止陰津耗損。
  2. 清熱降火:麥門冬除了滋陰外,也具有一定的清熱功效。白虎湯主治熱病,而麥門冬可以輔助清熱瀉火,減輕熱邪對人體的傷害。

因此,人參白虎湯中加入麥門冬,既能滋陰潤燥,又能清熱降火,使方劑功效更全面,更利於治療熱病。

人參白虎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陰兩傷、內有熱盛之症狀。此方由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生津、益氣和中的功效。然而,在某些版本的人參白虎湯中加入藿香這味藥材,其原因與臨床應用需求有關。

藿香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功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對於伴有暑濕或脾胃氣滯的患者來說,加入藿香能夠增強方劑對脾胃的調理作用,幫助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此外,藿香還具有一定的芳香辟穢作用,能提升整體方劑的適應範圍,使之更適合夏季使用,對因暑濕所導致的疾病有更好的療效。因此,在人參白虎湯中加入藿香,不僅可以增強原方清熱益氣的作用,還能針對具體病證進行個性化的調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人參白虎湯之介紹與分析

方劑組成與功效

人參白虎湯出自於《傷寒論》,原方為白虎湯,後世醫家加入人參,以增強益氣生津之效。其基本組成為:

  • 人參: 大補元氣,生津止渴,適用於氣虛津傷所致的倦怠乏力、口渴多飲等症狀。
  •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善於清解氣分實熱,尤其適用於壯熱煩渴、汗出不止等症狀。
  • 知母: 滋陰潤燥,清熱瀉火,能清肺胃之熱,又能滋腎陰,對於熱病傷陰所致的口渴、煩躁等有良效。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能緩解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又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藥性平和。
  • 粳米 (部分加減法): 益胃生津,養陰和中,能保護胃氣,防止寒涼傷胃,並有助於生津止渴。

古籍記載與不同觀點

歷代醫家對人參白虎湯的應用和理解有所不同,主要觀點如下:

  • 《本草經解》/姚球: 強調人參白虎湯治療氣虛傷暑的作用,並將其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心虛作痛、汗多亡陽等症。
  • 《衛生寶鑒》/祝補齋: 明確指出人參白虎湯適用於立夏後、立秋前天氣熱時,治療暑熱煩渴,並強調氣虛、血虛、脈虛者不可服用,且與仲景方分量不同。
  • 《類證治裁》/林佩琴: 將人參白虎湯應用於暑病、消渴等多種疾病。認為暑病有陰陽之分,氣虛者用人參白虎湯,氣實者用蒼朮白虎湯。並指出上消可使用人參白虎湯,前提是右寸脈滑數,熱傷肺氣。
  • 《本草綱目》/李時珍: 區分了傷暑和中暑,認為勞倦內傷之暑熱證適用人參白虎湯、清暑益氣湯,而香薷飲則適用於外感暑濕。
  • 《皇漢醫學》/湯本求真: 引用《徐同知方》和《保赤全書》,指出人參白虎湯可治伏暑發渴、嘔吐身熱、痘出不快等症。
  • 《經方實驗錄》/曹穎甫《本草求真》/黃宮繡《要藥分劑》/沈鑫鰲等: 皆強調人參白虎湯適用於勞倦內傷之暑熱證,不宜濫用辛溫解表之品,以免耗傷元氣。
  • 《仁齋直指方論》/楊士瀛: 將人參白虎湯與其他治療暑濕的方劑並列,並指出其適用於暑熱發渴、脈虛之證。
  • 《奇效良方》/董宿: 認為人參白虎湯適用於勞動過度而導致的傷暑,屬於陽證,熱傷元氣。
  • 《醫方考》/吳昆: 詳細分析了人參白虎湯的治病機理,認為暑熱傷衛,衛虛則汗出惡寒,裡熱則口渴,暑傷氣則脈虛。故用人參、甘草補氣,石膏清熱,知母滋陰。
  • 《醫方集解》/汪昂: 總結了人參白虎湯的功效主治,並引用喻嘉言的觀點,區分了氣分燥熱和血分燥熱,認為人參白虎湯專治氣分燥熱。
  • 《成方切用》/吳儀洛《時方妙用》/陳念祖《驗方新編》/鮑相璈《本草簡要方》/張宗祥《醫方簡義》/王清源: 皆對人參白虎湯的應用範圍和加減變化進行了闡述。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人參白虎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清熱瀉火: 石膏為君藥,其性大寒,能清瀉肺胃氣分之實熱,迅速解除高熱、煩渴等症狀。
  2. 益氣生津: 人參為臣藥,能大補元氣,並能生津止渴,補充因高熱、汗出過多而耗傷的津液,防止熱盛傷津,並改善氣虛無力的症狀。
  3. 滋陰潤燥: 知母為佐藥,其性寒,能滋陰潤燥,清瀉肺胃之熱,又能滋腎陰,防止熱病傷陰,並能輔助石膏清熱瀉火。
  4. 調和諸藥: 甘草為使藥,能調和諸藥,緩解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又能益氣和中,保護脾胃,使藥性平和,不傷正氣。粳米(若有添加)亦有此效,更能益胃生津。

人參白虎湯主要針對氣分熱盛,同時伴有氣陰兩虛的病症。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清熱、益氣、生津、潤燥等手段,達到解除熱邪、恢復正氣、補充津液的目的。

臨牀應用

人參白虎湯臨牀應用廣泛,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暑熱病: 適用於暑熱傷及氣陰,出現高熱、煩渴、汗出、倦怠乏力等症狀。
  • 消渴病(上消): 適用於肺胃熱盛,津液虧耗,出現口渴多飲、消瘦等症狀,但需辨證屬於熱傷肺氣者。
  • 熱病後期: 適用於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陰兩虛,出現低熱、口渴、乏力等症狀。
  • 其他熱性病: 如某些感染性疾病、高熱等伴有氣陰兩虛者。

注意事項

  • 人參白虎湯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不可過量服用,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 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之品。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使用本方劑時應由中醫師辨證論治,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和組成,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性。

總之,人參白虎湯是治療氣分熱盛兼氣陰兩虛證的有效方劑,臨牀應用廣泛。但在使用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症,辨證論治,並注意相關事項,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西洋參3錢,生石膏4錢,知母4錢,生甘草1錢,生粳米3錢(荷葉包)。
甘涼救液,大生肺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暑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2. 本方含有石膏,石膏具有寒涼性質,因此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3. 本方含有甘草,甘草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白虎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知母、石膏、人參、天花粉、葛根、粳米、麥門冬、淡竹葉。 主治:疹子發熱口渴。

人參白虎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上。 組成:人參、知母、石膏、甘草、香薷、麥門冬、藿香。 主治:痘疹,酷熱熏蒸而發熱病者。

人參白虎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西洋參3錢,生石膏4錢,知母4錢,生甘草1錢,生粳米3錢(荷葉包)。 主治:甘涼救液,大生肺津。主治:傷寒服新加白虎湯後,斑發雖透,譫狂雖除,而身熱不退,口燥渴,汗大出,脈虛芤。

人參白虎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5分,石膏1錢半,知母1錢半,甘草3分,麥門冬(去心)7分,白朮7分,梔子1錢,茯苓1錢,芍藥1錢,陳皮7分,香薷1錢,扁豆8個。 主治:夏日中暍。其症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闆齒燥,舌燥生苔刺,大煩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