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麥門冬湯

WU WEI MAI MEN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26%
胃經 20%
脾經 13%
腎經 6%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麥門冬湯以麥門冬為君藥,因其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方中以麥門冬為主,旨在滋陰潤肺,緩解肺燥津傷所致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

麥門冬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塊根,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能有效滋陰潤肺,同時也能養胃生津,緩解胃陰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麥門冬在五味麥門冬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治療肺燥津傷、胃陰不足的關鍵藥物。

五味麥門冬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為了滋陰斂肺,生津止渴

五味子性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之效。麥門冬性寒甘,入心、肺、胃經,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二者相配,可 協同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止汗,適用於肺陰不足,虛熱燥咳,口乾咽燥,津液虧損之症。此外,五味子還能固護心氣,益氣生津,更能增強麥門冬的滋陰作用。

五味麥門冬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陰:麥門冬性寒,滋陰潤肺,但容易耗氣。人參性溫,補氣益陰,可以溫補脾胃,防止麥門冬過寒而傷陽氣,協同滋陰潤肺之功。
  2. 扶正祛邪:五味麥門冬湯用於治療陰虛燥咳,而陰虛常伴隨氣虛。人參補氣益肺,可提升機體正氣,抵抗邪氣入侵,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既可補益氣陰,又可扶正祛邪,與麥門冬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陰虛燥咳的目的。

五味麥門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五味麥門冬湯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傷陽,避免過於寒涼而影響脾胃功能。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與麥門冬、五味子等藥物配伍,能增強其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寧心安神等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味麥門冬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潤肺降燥的功效。麥門冬則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二者相合,可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於熱病傷陰,燥熱傷肺,口渴咽乾,咳嗽痰少等症。
  2. 制約麥冬寒涼之性: 麥門冬性寒,久服容易傷陽氣,而石膏性寒,但入肺經,可以與麥冬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可制約麥冬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適合長期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麥門冬湯」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健脾胃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療效

五味麥門冬湯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扶正固本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癒後,仍然煩躁發熱,口乾口渴。

使用方法

五味麥門冬湯可煎服或製成丸劑、散劑等。煎服時,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沸後改用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即可服用。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五味麥門冬湯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五味麥門冬湯期間,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服藥期間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總 結

五味麥門冬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扶正固本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癒後,仍然煩躁發熱,口乾口渴。此方劑組成包括甘草、麥門冬、人參、石膏、五味子,各味藥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作用,起到清熱、養陰、潤肺、止咳等作用。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去心) 3分,石膏3分,寒水石3分,甘草(炙)2分,桂心1分。上切。
以水1升,煮取8合,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適合於傷寒下後,出現煩熱口渴的患者服用。但是,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麥門冬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組成:麥門冬(去心)3分,石膏3分,寒水石3分,甘草(炙)2分,桂心1分。 主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身熱,衄,嘔逆。

五味麥門冬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深師方》。 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 主治:除熱止渴。主治:傷寒下後,煩熱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