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耆參五味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虛血虧導致的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而五味子性酸味甘,能斂肺止汗,與人參搭配,有助於增強補氣益血的效果。
- 扶正祛邪:此方旨在扶正祛邪,增強人體抵抗力,以對抗疾病。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體質,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好地抵禦外邪入侵。
耆參五味湯中的五味子,其加入是基於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作用。其能收斂肺氣,止咳止瀉,並能益氣補腎,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因肺氣虛弱、腎氣不足引起的咳嗽、氣喘、盜汗、自汗等症狀,五味子能夠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配合人參,協同作用:人參性溫,補氣益血,五味子性酸收斂,兩者相配,既能補益脾肺之氣,又能收斂固澀,使人參補氣而不燥,五味子收斂而不傷津,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耆參五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耆參五味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黃芪等偏於溫燥,甘草能起到中和其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的效力,使藥效更佳,同時也能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因此,甘草在耆參五味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耆參五味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耆參五味湯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主要功效,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 配伍相宜: 麥門冬與方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溫補藥材相配伍,可以起到寒熱互補、陰陽調和的作用,避免溫補藥材過於燥熱,進一步增強藥效,使藥性更加平和。
「耆參五味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此方中加入黃耆,主要目的在於補益脾肺之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 配合其他藥物: 「耆參五味湯」中包含五味子、人參等其他藥物,與黃耆共同發揮協同作用。五味子酸斂固澀,人參補氣生津,與黃耆合用,能更好地扶正祛邪,達到治病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耆參五味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耆參五味湯主要治療「消渴後,虛熱留滯,結成癰疽」。此處「消渴」相當於現代的糖尿病,方劑所針對的是糖尿病後期出現的併發症,特別是因體內虛熱未清、氣陰兩虛導致的皮膚感染或潰瘍等病變。古人觀察到糖尿病患者後期容易出現皮膚病變,故以此方調理。
組成藥物分析
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為君藥。針對消渴病後氣虛的基礎病機。
黃耆:益氣固表、托毒生肌,與人參同為補氣要藥。尤其適用於癰疽等皮膚病變,能增強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麥門冬:養陰清熱、潤肺生津,針對消渴病後陰虛內熱的病機。
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汗,具有收澀作用可防止氣陰進一步耗散。
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增強全方補益效果。
朱砂(少量):清心降火、安神鎮驚,用於清除虛熱。
治療原理
益氣補虛:方中人參、黃耆大補元氣,針對消渴病後常見的氣虛症狀。糖尿病後期氣虛導致抵抗力下降,易生癰疽。
養陰清熱:麥冬與五味子組合可養陰生津,清除體內虛熱,防止熱毒繼續產生。
托毒生肌:黃耆具有特殊的托毒外出功效,能幫助已形成的癰疽排出毒素並促進癒合。
收斂固澀:五味子與炙甘草的組合可防止氣陰繼續耗散,穩定病情發展。
安神鎮靜:少量朱砂協助清除心神不安的虛熱症狀。
全方體現「補氣養陰為主,清熱托毒為輔」的治療思路,針對消渴後氣陰兩虛兼有虛熱的複雜病機,既能改善基礎體質,又能處理局部感染病變。
傳統服藥法
人參、五味子、粉草(炙)、麥門冬、黃耆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5錢,用水1盞半,煎至1盞,入朱砂少許,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消渴後,虛熱留滯,結成癰疽。若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耆參五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引《如宜方》。 組成:人參、五味子、粉草(炙)、麥門冬、黃耆各等分。 主治:消渴後,虛熱留滯,結成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