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固本: 五味子性酸收斂,擅長固澀止汗,但容易耗氣傷津。人參性溫補氣,能補益元氣,與五味子相輔相成,避免單味藥過於耗損人體精氣。
二、扶正祛邪: 五味子湯主要用於治療自汗、盜汗、遺精等氣虛汗多、元氣不足的症狀。人參能補氣益血,提升機體抵抗力,增強正氣,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五味子湯中加入人參,既能防止五味子耗氣傷津,又能增強治療效果,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五味子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1. 補益心肺,潤燥生津: 五味子性酸斂,善於收斂肺氣,止咳止瀉。麥門冬則甘寒,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二者相配,一收一潤,相得益彰,共同補益心肺,潤燥生津,適合於肺陰虛、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口渴、心悸等症。
2. 降低五味子的燥性: 五味子性偏燥,單用易損傷津液,而麥門冬則性寒,能緩解五味子的燥性,使之補而不燥,更利於臨牀應用。
五味子湯的組成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契合: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等功效。五味子湯多用於治療脾肺虛弱、氣陰不足、自汗盜汗、咳嗽氣喘、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方劑配伍:五味子湯方劑中其他藥材的藥性與五味子相輔相成,如人參補氣固脫,麥冬滋陰養肺,甘草調和藥性,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五味子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五味子性酸收斂,擅長固澀止汗,但容易耗氣。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舉陷之效,可彌補五味子收斂之弊,使藥力更趨平和,不易傷正氣。
- 協同增效:黃耆能益氣固表,與五味子的收斂固澀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固表止汗、益氣固本之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氣虛表虛、汗出不止等症狀。
因此,黃耆的加入,不僅平衡了五味子收斂之性,更提升了方劑的整體效用。
五味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五味子味酸澀,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之功效。將甘草加入五味子湯中,可以調和五味子的酸澀之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與五味子相配,可增強其益氣固澀、滋陰生津的功效。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可增強五味子的補肺益腎功效;甘草還能緩解五味子的燥澀之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五味子湯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的組成和主治,以下將分別歸納分析:
一、以五味子為核心的配伍應用
治療肺系疾患:
- 寒喘: 《類證治裁》和《是齋百一選方》中均記載五味子湯治療寒喘,其組方以五味子配伍麻黃、杏仁、甘草等,麻黃宣肺平喘,杏仁降氣止咳,甘草調和諸藥,五味子則斂肺氣、止咳平喘,全方共奏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 肺虛久咳作喘: 《類證治裁》提出五味子湯可用於治療肺虛久咳作喘,此時可能以人參、麥門冬等益氣養陰之品配伍五味子,以達到補肺益氣、斂肺止咳的效果。
- 肺氣不利,咳嗽喘滿,痰沫多: 《皇漢醫學》引《御藥院方》記載,細辛五味子湯可治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沫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等症狀,此方以五味子配伍細辛,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兩者合用,可溫肺化飲、斂肺平喘。
- 肺痹,上氣發咳: 《奇效良方》記載的五味子湯,以五味子配伍麻黃、細辛、紫菀、黃芩等,適用於肺痹導致的上氣發咳,方中麻黃、細辛宣肺散寒,紫菀、黃芩清肺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
- 傷寒後外邪客肺,卒失音: 《聖濟總錄》記載五味子湯可治療傷寒後外邪客於肺,導致的突然失音,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解表散寒、宣肺利咽之品,以達到祛邪利咽、恢復音聲的效果。
- 咳嗽唾沫,肺虛: 《本草衍義》提出以五味子配伍乾薑的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咳嗽唾沫之肺虛證,此乃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五味子、乾薑溫肺止咳。
治療心繫疾患: 《類證治裁》提及心咳,可見五味子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能配伍清心安神之品,用於治療心咳。
治療腎系疾患:
- 腎虛,元府不閉: 《類證治裁》指出五味子湯可用於治療腎虛,元府不閉導致的腎汗,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山萸肉、龍骨、牡蠣等固澀收斂之品,以達到補腎固澀、斂汗止遺的效果。
- 益肺金之氣,滋源補腎: 《本草綱目》引述思邈言論,認為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湯,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說明五味子具有滋陰補腎之功。
治療其他疾患:
- 喘促脈沉數: 《類證治裁》和《奇效良方》均記載五味子湯治療喘促脈沉數之證,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人參、麥門冬等益氣養陰之品,並佐以理氣之品,以達到益氣養陰、理氣平喘的效果。
- 傷寒柔痓汗出,身體強直,手足多寒: 《聖濟總錄》記載五味子湯可治療傷寒柔痓汗出,身體強直,手足多寒,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溫陽散寒、解肌舒筋之品,以達到溫陽散寒、解肌舒筋的效果。
- 消渴,生津液: 《奇效良方》記載五味子湯可用於治療消渴,生津液,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烏梅、百藥煎等生津止渴之品,以達到生津止渴、潤燥的效果。
- 癰疽: 《奇效良方》記載五味子湯可治癰疽,此時可能以五味子配伍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品,以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效果。
二、五味子湯的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五味子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斂肺止咳平喘: 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之性,能斂肺氣、止咳平喘,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咳嗽、氣喘。
- 益氣養陰生津: 五味子湯常配伍人參、麥門冬等益氣養陰之品,能補充氣血、滋養陰液,適用於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口渴、盜汗等症狀。
- 溫陽散寒: 部分五味子湯配伍溫陽散寒之品,如細辛、乾薑等,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適用於寒飲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
- 固澀收斂: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之性,能斂汗止遺、澀精止瀉,適用於腎虛不固所致的自汗、盜汗、遺精、滑精、久瀉等症狀。
- 清熱解毒: 部分五味子湯配伍清熱解毒之品,如黃芩等,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等症狀。
總之,五味子湯是一個臨牀應用廣泛的方劑,其配伍靈活,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二。 組成:五味子、紫蘇、麻黃、細辛、赤茯苓、紫菀、黃芩、陳皮、桑白皮、官桂、葶藶、半夏、甘草各等分。 主治:肺癰。
五味子湯, 出處:《百一》卷五。 組成:橘皮3兩(去白),甘草1兩半(炙),麻黃4兩(去根節),真北五味子2兩,杏仁2兩(麸炒,去皮尖)。 主治:寒喘。
五味子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人參1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1分,杏仁(去皮尖)1分,橘皮(去白)1分。 主治:傷寒、痘疹、産後等見氣虛喘促咳嗽,脈伏而厥者。
五味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五味子1兩,紫菀(取茸)1兩,桔梗1兩,續斷1兩,竹茹1兩,桑白皮1兩,人參1兩,知母1兩,熟地黃1兩,甘草1兩。 主治:傷中唾血,脅下痛,身熱不解。
五味子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護命》。 組成:五味子1分,白茯苓(去皮)1分,人參1分,川芎1分,遠志(去心)1分,酸棗仁1分,熟地黃(焙)1分,麥門冬1分(去心),桑寄生5錢。 主治:膽虛冷,頭痛,心中驚悸,睡卧不安,常如人將捕之,精神不守。
五味子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五味子1錢,杏仁(炒,去皮尖)1錢,桂心1錢,防風(去蘆)2錢,甘草(炙)2錢,赤芍藥2錢,川芎2錢,川椒3分。 主治:肺臟中風,多汗惡風,時咳短氣,晝癒夜甚,其狀偃卧胸滿,息促冒悶,其鼻兩邊,下至於口,上至於眉白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