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薷苓湯中包含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暑解表: 香薷性辛溫,善於發汗解表,可驅散暑濕,治療暑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胸悶、嘔吐等症狀。
- 利水消腫: 苓(茯苓)性甘淡平,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香薷與茯苓搭配,可有效祛除暑濕,並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等症狀。
故,香薷在薷苓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僅有助於祛暑解表,更能配合茯苓利水消腫,達到治療暑濕證的效果。
薷苓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白扁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之效。暑溼之邪常易困脾,導致脾胃運化失調,引發各種暑濕病症。白扁豆能補脾胃之氣,利水消腫,化解暑濕,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暑濕症狀,增強整體療效。
- 清熱解毒:白扁豆除了健脾化濕,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暑濕之邪易傷肺氣,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白扁豆能清熱解毒,疏肺止咳,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緩解暑溼病症。
薷苓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且善於行氣消脹。薷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感冒,症狀多為發熱、頭痛、惡寒、胸悶、苔白膩等。厚朴可通過燥濕化痰,解除暑濕之邪,同時幫助氣機疏暢,緩解胸悶等不適。
2. 和中理氣:厚朴兼具和中理氣的作用,可幫助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暑濕容易損傷脾胃,厚朴加入方劑中,有助於健脾和胃,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薷苓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分析:
「薷苓湯」在古代醫籍中,主要被視為治療暑濕相關病症的重要方劑,特別是夏季因暑熱、濕邪導致的泄瀉、痢疾等腸胃道疾病。其治療機制多基於清熱祛濕、調和脾胃的原則。以下根據古文內容分析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1. 主治病症:
- 暑濕泄瀉: 「薷苓湯」最主要且頻繁提及的應用,用於治療因暑熱、濕邪侵襲脾胃,導致的泄瀉,症狀多為腹瀉如水、煩渴飲水、自汗面垢等。《類證治裁》、《醫方集解》、《成方切用》、《簡明醫彀》等多部醫書皆明確指出其治療「傷暑泄瀉」、「暑月泄瀉」之功。
- 暑痢: 暑熱濕邪不僅可致泄瀉,嚴重者會形成痢疾。「薷苓湯」亦可用於治療暑痢,其症狀表現為面垢煩冤、燥渴引飲。《類證治裁》記載:「暑痢面垢煩冤,燥渴引飲,薷苓湯。」
- 霍亂屬熱者:《古今醫鑒》、《壽世保元》指出,「薷苓湯」加減後可用於治療霍亂,尤其針對身熱口渴,屬熱邪引起的霍亂。《古今醫鑒》中記載加減薷苓湯的組成,針對霍亂之熱象進行調整。
- 小兒陽暑兼吐瀉:《幼幼集成》中提到,「薷苓湯」可用於治療小兒陽暑,且兼有吐瀉的症狀。這說明該方對小兒暑熱、濕邪引起的腸胃不適亦有療效。
- 夏月欲成痢者:《簡明醫彀》記載:「本方加黃連、扁豆、香薷,去蒼朮、陳皮、甘草,名薷苓湯(治夏月欲成痢者。)」點出此方可用於預防或治療暑熱侵襲而將成痢的泄瀉。
- **其他:**部分醫書提及,「薷苓湯」可與其他方劑合用,擴展其治療範圍,如合黃連香薷飲治療暑瀉,合小柴胡湯治療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等,或在治療過程中,按證加減藥味。
2. 治療原理:
「薷苓湯」的組成及其功效,共同作用於以下病理機制:
- 發散暑邪、解表化濕: 方中香薷具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的作用,能將侵入體表的暑濕之邪發散出去,解除暑濕困表之證。
- 健脾運濕、利水止瀉: 白扁豆有健脾消食、利水的作用,有助於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祛除體內濕邪,減少水液從腸道排出,達到止瀉的目的。
- 行氣除濕、調暢氣機: 厚朴能行氣除濕,能解除因濕邪阻滯氣機導致的脘腹脹滿不適,並可協助脾胃功能的恢復。
- **清熱利濕:**部分醫家使用此方時加入黃連等清熱藥物,加?其清熱燥濕之效,以針對暑濕兼熱之證。
3. 方劑加減與應用:
古籍中亦提及,「薷苓湯」常根據臨床情況進行加減應用:
- 加黃連: 針對暑濕化熱之象,如身熱口渴,常加黃連以加強清熱燥濕之力,如《脈症治方》所載:「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厚朴(各一錢),去羌活、名薷苓湯。」
- 合方應用: 與黃連香薷飲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祛濕止瀉之效;與五苓散合用,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功;與小柴胡湯合用,則可治療兼有發熱等少陽證狀的泄瀉。
- 臨證加減: 根据症狀加?藥物。如泄?可加升麻、黃芩、滑石;腹痛可加炒白芍藥、桂;?极可加石膏、知母。
總結:
「薷苓湯」的主要治療方向是針對暑濕所致的泄瀉、痢疾等腸胃疾病,其作用機制是通過發散暑邪、化濕和中、健脾利濕等方式,調整脾胃功能,祛除體內濕熱之邪,使腸道恢復正常運作。此方可根據病症表現進行加減,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香薷飲合五苓散。
水煎服
《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加生薑一片,大棗一枚,燈心十莖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質,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薷苓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組成:二陳湯合香薷飲加麥芽、車前子。 主治:小兒夏月傷暑吐者。
薷苓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三。 組成:香薷飲合五苓散。 主治:暑令泄瀉,嘔吐,煩渴飲水。小兒陽暑脈虛。
薷苓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五引《局方》。 組成: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朴(薑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等分。 主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