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葉塗方

QI YE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小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膀胱經 14%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薺葉塗方」方劑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利水消腫:香薷性溫,具有疏散風寒、利水消腫之效,可針對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病症,如風疹、濕疹等,起到解表散寒、清熱利濕的作用。
  2. 配合薺葉清熱解毒:薺葉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皮膚紅腫等。香薷的溫性可調節薺葉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更能協同薺葉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療效。

「薺葉塗方」中加入「赤小豆」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赤小豆性寒,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薺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薺葉也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二者相合,可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水腫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薺葉塗方」主治功效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我們可以分析「薺葉塗方」及其他相關方劑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 薺葉塗方: 主治小兒野灶丹,症狀為從膝蓋開始發作的丹毒。
  • 苧麻根湯洗方: 主治小兒發丹。
  • 鯽魚塗方: 主治丹毒遍身呈絳紅色。
  • 蠐螬散塗方: 主治遊走於皮膚中且蔓延廣泛的丹毒,也稱為丹火,嚴重時可侵入腹部危及生命。

治療原理

這些方劑均用於治療不同類型的丹毒。丹毒是一種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醫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為熱毒蘊結於肌膚。因此,這些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 苧麻根湯洗方中的苧麻根和小豆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小豆更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
    • 鯽魚塗方中的鯽魚,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以其搗爛外敷,可直達病所,清除局部熱毒。
    • 蠐螬散塗方中的蠐螬,性味鹹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 薺葉塗方的薺菜,性味甘平,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2. 活血化瘀:

    • 鯽魚塗方中的麻油具有潤燥、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散。
  3. 外治法:

    • 所有方劑均採用外治法,包括湯洗和塗抹,直接作用於患處,可以迅速緩解局部症狀,加速病灶痊癒。

方劑比較

  • 苧麻根湯洗方主要針對小兒發丹,採用湯劑外洗的方式,溫和安全。
  • 鯽魚塗方針對全身性的丹毒,利用鯽魚和麻油的雙重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 蠐螬散塗方則針對更為嚴重的丹火,採用蠐螬強力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來控制病情。
  • 薺葉塗方專治小兒野灶丹,利用薺菜的清熱解毒作用,直接塗抹患處。

總結

薺葉塗方及相關方劑,均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並結合活血化瘀等方法,通過外治手段,達到治療不同類型丹毒的目的。這些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根據不同病情選擇不同的藥物和治療方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薺葉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乾薺葉(末)半兩,香薷(末)半兩,赤小豆(末)半兩,生蒴藋葉莖1握(細銼)。 主治:小兒野竈丹,從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