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薷煎
XIANG RU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33%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薷煎以「香薷」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 主治功效: 香薷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暑濕感冒、胃寒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藥性相合: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紫蘇、陳皮、半夏等,也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與香薷藥性相合,協同增效,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香薷煎以香薷為君藥,充分利用香薷的解表散寒、化濕止嘔之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薷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水病腫脹,不消食」,意指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身體浮腫,兼有消化不良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水腫與脾失運化、肺氣不宣、三焦氣化失常相關,而「不消食」則提示脾胃功能受阻。香薷煎外用塗頭,可能通過局部藥性滲透或刺激經絡(如頭部為諸陽之會),間接調節水液代謝與脾胃功能。
組成與邏輯推理:
陳香薷(2兩):
- 性味辛微溫,傳統用於「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尤長於治療暑濕水腫。其揮發成分可能促進局部循環或輕微發汗,助水濕外散。
- 《本草綱目》載其「散水腫」,此處或借其宣透之性,從頭部陽位引濕外出。
胡粉(1兩,即鉛粉):
- 性寒質沉,外用有收斂、燥濕、殺蟲之效。古方常用於瘡瘍濕疹,此處或取其燥濕收澀之力,固攝局部水濕,減輕腫脹。
豬脂(半兩):
- 作為賦形劑,潤澤皮膚並助藥力滲透。其滑膩特性可緩和胡粉的乾燥之性,兼具「潤養皮毛」作用,防藥物刺激。
治療原理推論:
- 此方外治水腫,可能透過「宣散(香薷)+燥收(胡粉)」的雙向調節:香薷辛散開鬱,推動水濕外發;胡粉收斂固澀,防止水濕泛溢。豬脂調和二藥,使藥性緩釋。
- 頭部外用之設計,或與古代「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整體觀相關,頭為諸陽之會,塗藥可能刺激陽經氣血,間接調節三焦水道,改善水液代謝。
- 「不消食」之兼症,或因濕阻中焦,香薷的芳化濕濁作用透過經絡傳導,間接醒脾開胃。
補充考證:
此方同名異方見於《馮氏錦囊》稱「香粉膏」,《幼科證治大全》作「香薷散」,可能因劑型(膏/散)或配伍微調而異,但核心思路相近,均以香薷為主藥,針對濕性腫脹。然鉛粉(胡粉)毒性需注意,古方外用或受時代限制,今人應用需審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陳香薷2兩,胡粉1兩,豬脂半兩。
上以水1大盞,煎香薷,取汁3分,去滓,入胡粉、豬脂,相合令勻,塗於頭上,每日2次。
香粉膏(《馮氏錦囊·雜症》卷三)、香薷散(《幼科證治大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香薷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陳香薷2兩,胡粉1兩,豬脂半兩。 主治:小兒發遲。
香薷煎, 出處:《本草圖經》引《胡治方》(見《證類本草》卷二十八)。 組成:乾香薷50斤。 主治:水病腫脹,不消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