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膏

香薷膏

XIANG R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33%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薷膏中包含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香薷性味辛溫,專治風寒表證:香薷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2. 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配,協同增效:香薷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藿香、佩蘭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解表利濕的效果;與蒼朮、白芷等藥材配伍,可加強祛風散寒的作用。

因此,香薷是香薷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性味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薷膏由單味香薷組成,其傳統功效與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水病」,指因水濕停聚導致四肢、腳部、皮膚、面部及腹部腫脹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類腫證多與「水氣壅滯」相關,屬「陽水」範疇(發病較急、腫勢偏上)。香薷性味辛溫,傳統被視為「夏月解表之藥」,擅長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其煎煮為膏後,透過「發汗利水」雙重作用,使停聚之水濕從汗孔與小便排出,達「開鬼門,潔淨府」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特性

    • 香薷辛溫芳香,歸肺、胃經,能「宣肺氣、開腠理」,促進水液代謝。《本草綱目》載其「治水腫,利小便」。
    • 煎煮成膏後,濃縮其有效成分(如揮發油、黃酮類),既保留發散之力,又增強滲利之性,形成「輕清走表,稠厚下行」的雙向調節作用。
  2. 劑型設計邏輯

    • 去滓更煎:去除雜質後久煎,減弱香薷辛散之性,轉為甘緩滲利,避免過汗傷陽,適合水腫需緩圖者。
    • 飴糖狀稠度:膏劑質地黏滯,能停留脾胃,逐步釋放藥效,兼顧「宣上焦、運中焦、利下焦」的水液代謝鏈條。
  3. 作用機理推論

    • 發汗解表:辛味刺激毛竅開泄,使水濕從汗而解,改善頭面四肢浮腫。
    • 利水消腫:揮發油成分促進腎臟血流,增加濾過率,實現「小便數」而排水。
    • 氣化水行:芳香醒脾,恢復肺脾對水液的輸布功能,標本兼顧。

三、配伍思想與應用特點
此方為「單行」治法典範,集中藥力於水濕之邪。其劑量設計(100斤原料取膏)與「少少服之」的用法,反映「重劑輕投」思想,避免峻烈傷正,適合水腫初起或輕症。古代可能用於夏季感濕或風水相搏之證,以「微汗—緩利」為治療特色。

總結:香薷膏透過藥物本性、劑型工藝與劑量控制的結合,體現「以通為用」的消腫思路,其原理在於調動人體氣化功能以排除水濕,符合傳統「治水必先治氣」的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香薷100斤。
以水煮之令熟,去滓更煎,令如飴糖。
少少服之。當下水,小便數,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香薷膏,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耆婆方》。 組成:香薷100斤。 主治:水病,四肢、腳、膚、面、腹俱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