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散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利水消腫之效:茵陳散以茵陳蒿為主藥,擅長利濕退黃,而香薷辛溫發汗,亦具利水消腫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使水濕之邪更容易排出體外。
- 調和脾胃,扶正祛邪:茵陳蒿性寒偏苦,易傷脾胃,而香薷性溫,能和胃止嘔,可調和茵陳蒿之寒性,避免傷脾胃,同時香薷亦能祛風解表,扶正祛邪,更能促進疾病康復。
故茵陳散中加入香薷,不僅能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更能調和脾胃,扶正祛邪,使得藥效更為全面。
茵陳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因為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增強療效。
茵陳散以茵陳蒿為主藥,擅長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黃疸。而白扁豆則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之功效,可以輔助茵陳蒿更好地清熱利濕,並同時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白扁豆的加入還可以減輕茵陳蒿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從而使方劑的應用更加安全有效。
茵陳散的組成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肝和胃: 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茵陳散主治濕熱黃疸,而厚朴可以幫助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進一步化解濕熱,緩解黃疸症狀。
- 配合茵陳蒿: 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單用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可以溫脾和胃,避免茵陳蒿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協調,不易產生副作用。
厚朴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升茵陳散的療效,更能增強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使其成為治療濕熱黃疸的常用方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脈微頭痛」,屬外感夾濕熱之證。其證候特徵為:
- 表證未解:頭痛、自汗,風邪未盡。
- 濕熱內蘊:面垢(面色晦滯如蒙塵)、脈微(濕阻氣機),反映中焦濕濁與熱邪交蒸。
- 氣機壅滯:可能伴隨胸悶、小便不利等,因濕熱阻遏三焦所致。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利濕熱為主,兼解表透邪、通腑泄濁」為核心,可分三層次解析:
1. 清熱利濕退黃
- 君藥:茵陳(4兩)用量獨重,善清脾胃肝膽濕熱,為治黃疸要藥。
- 臣藥:
- 梔子、黃芩、黃連:苦寒配伍,分消三焦火熱(梔子瀉三焦火,黃芩清上焦,黃連降心胃火)。
- 白鮮皮、大青:加強清熱解毒,兼祛皮膚濕熱(針對「面垢」)。
2. 疏利氣機,通腑泄濁
- 調暢氣機:
- 柴胡升散透邪,合芍藥斂陰防燥,成「疏肝和營」之基。
- 枳實破氣消積,青木香行氣止痛,協同開鬱滯。
- 通腑導熱:
- 大黃(10分,量次重)瀉下攻積,引濕熱從腸腑出。
- 紫雪(或芒消)咸寒軟堅,助大黃通泄熱結(《聖惠》代以芒消,側重瀉實熱)。
3. 兼顧養陰生津
- 栝樓、土豆根(或有譯作「土茯苓」):甘寒生津,防苦燥傷陰。
- 茅根飲送服:取其甘寒清熱生津,涼血利尿,為藥引。
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 表裏雙解:
- 雖言治「感冒」,實以裏證濕熱為主,柴胡、白鮮皮兼輕清透表。
- 辛開苦降:
- 黃連、黃芩苦寒降火,佐枳實、青木香辛散開結,復脾胃升降之機。
- 微通腑氣:
- 強調「利通1-2行為度」,透過緩瀉使濕熱有出路,非峻下傷正。
推擴應用提示
此方組成與《傷寒論》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有淵源,但增入:
- 解表元素(柴胡、白鮮皮)適應外感未清。
- 行氣寬中藥(枳實、青木香)針對氣滯胸悶。
- 護陰藥(芍藥、栝樓)防燥濕傷津。
後世可延伸用於濕熱型流感、膽道感染初起兼表證者,然須辨證明確屬「濕熱夾表」之候。
傳統服藥法
茵陳4兩,白鮮皮3分,栝樓4分,黃芩3分,梔子4分,芍藥3分,青木香3分,柴胡3分,枳實3分(炙),黃連3分,紫雪8分,土豆根3分,大青3分,大黃10分。
上為散。
每服5錢匕,平旦空腹煮茅根飲待冷送下。1服少間,當1-2行微利,利後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1-2行為度,愈止。
忌豬肉、冷水、魚、蒜、粘膩及諸熱食。
方中紫雪,《聖惠》作芒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茵陳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茵陳散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感冒發熱較重者不宜使用。
- 茵陳散有輕瀉作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散,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香薷散加茵陳。 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脈微頭痛。
茵陳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茵陳、梔子、赤苓、豬苓、澤瀉、蒼朮、枳實、黃連、厚朴、滑石各等分。 主治:濕熱發黃。
茵陳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茵陳半兩,麻黃半兩(去根節),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葛根半兩(銼)。 主治:小兒熱病,心煩壯熱,口乾多渴。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博濟》。 組成:山茵陳2兩,麻黃2兩(不去節),荊芥1兩,細辛半兩,川芎1兩,川大黃1兩,薄荷1兩,官桂2兩(去皮)。 主治:解表發汗。主治:傷寒3日內。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麻黃1分,荊芥穗1分,升麻1分,黃芩1分,羌活1分,獨活1分,牡丹皮1分,薄荷1分,連翹1分,茵陳1分,射乾1分,大黃1分,僵蠶1分,半夏1分,細辛半兩,牽牛1兩。 主治:牙齒疼痛,外面疼痛不可忍,去骨槽風熱。牙關拘緊不利。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三。 組成:茵陳蒿1兩,犀角屑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芍藥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1兩,柴胡(去苗)1兩,細辛(去苗)1兩,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當歸1兩,白朮1兩。 主治:婦人氣血勞,四肢疼痛,心腹脹滿,吐逆,面無顔色,經脈不調。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