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散

YIN C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7%
脾經 25%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散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利水消腫之效:茵陳散以茵陳蒿為主藥,擅長利濕退黃,而香薷辛溫發汗,亦具利水消腫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使水濕之邪更容易排出體外。
  2. 調和脾胃,扶正祛邪:茵陳蒿性寒偏苦,易傷脾胃,而香薷性溫,能和胃止嘔,可調和茵陳蒿之寒性,避免傷脾胃,同時香薷亦能祛風解表,扶正祛邪,更能促進疾病康復。

故茵陳散中加入香薷,不僅能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更能調和脾胃,扶正祛邪,使得藥效更為全面。

茵陳散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因為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增強療效。

茵陳散以茵陳蒿為主藥,擅長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黃疸。而白扁豆則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之功效,可以輔助茵陳蒿更好地清熱利濕,並同時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白扁豆的加入還可以減輕茵陳蒿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從而使方劑的應用更加安全有效。

茵陳散的組成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肝和胃: 厚朴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茵陳散主治濕熱黃疸,而厚朴可以幫助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進一步化解濕熱,緩解黃疸症狀。
  2. 配合茵陳蒿: 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單用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可以溫脾和胃,避免茵陳蒿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協調,不易產生副作用。

厚朴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升茵陳散的療效,更能增強其安全性和穩定性,使其成為治療濕熱黃疸的常用方劑。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散」

主治功效:感冒了,自發汗,臉上污垢多,脈搏微弱,頭痛。

組成:

  1.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等功效。

  2. 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厚朴能降氣緩脹,增排氣排空,緩解脹氣、食慾不振。厚朴能夠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厚朴含有揮發油及厚朴甲醚、乙醚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蟲驅蟲作用。

  3. 香薷: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以及健脾胃等功效。散風寒上,香薷可發散風寒、微微發汗,適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致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發汗解表上,香薷可發汗解表,治療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嘔吐腹瀉的陰暑證;清熱利尿上,香薷可利水消腫,適用於小便不利及腳氣水腫者;降氣上,香薷具有理氣降氣作用,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健脾胃上,香薷具有健脾胃、理氣和中的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

總結:

中藥方劑「茵陳散」的主要功效為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以及健脾胃。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本方劑中,白扁豆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等功效,是用於治療因脾氣虛弱引起的感冒和腹瀉。厚朴具有溫中、燥濕、驅蟲等功效,可以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香薷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感冒、風寒等症狀。總之,本方劑具有發汗、解表、化濕、祛風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鼻塞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茵陳4兩,白鮮皮3分,栝樓4分,黃芩3分,梔子4分,芍藥3分,青木香3分,柴胡3分,枳實3分(炙),黃連3分,紫雪8分,土豆根3分,大青3分,大黃10分。
上為散。
每服5錢匕,平旦空腹煮茅根飲待冷送下。1服少間,當1-2行微利,利後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1-2行為度,愈止。
忌豬肉、冷水、魚、蒜、粘膩及諸熱食。
方中紫雪,《聖惠》作芒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茵陳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2. 茵陳散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感冒發熱較重者不宜使用。
  3. 茵陳散有輕瀉作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胰臟炎大便秘結原發性高血壓容易焦慮恐懼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骨質疏鬆症睡眠障礙黃熱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散,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香薷散加茵陳。 主治:感冒,自汗面垢,脈微頭痛。

茵陳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茵陳、梔子、赤苓、豬苓、澤瀉、蒼朮、枳實、黃連、厚朴、滑石各等分。 主治:濕熱發黃。

茵陳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茵陳半兩,麻黃半兩(去根節),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葛根半兩(銼)。 主治:小兒熱病,心煩壯熱,口乾多渴。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博濟》。 組成:山茵陳2兩,麻黃2兩(不去節),荊芥1兩,細辛半兩,川芎1兩,川大黃1兩,薄荷1兩,官桂2兩(去皮)。 主治:解表發汗。主治:傷寒3日內。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麻黃1分,荊芥穗1分,升麻1分,黃芩1分,羌活1分,獨活1分,牡丹皮1分,薄荷1分,連翹1分,茵陳1分,射乾1分,大黃1分,僵蠶1分,半夏1分,細辛半兩,牽牛1兩。 主治:牙齒疼痛,外面疼痛不可忍,去骨槽風熱。牙關拘緊不利。

茵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三。 組成:茵陳蒿1兩,犀角屑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芍藥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1兩,柴胡(去苗)1兩,細辛(去苗)1兩,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當歸1兩,白朮1兩。 主治:婦人氣血勞,四肢疼痛,心腹脹滿,吐逆,面無顔色,經脈不調。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