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毒散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
香薷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其氣味芳香,能發散風寒,解表止咳,同時兼具利水消腫的作用。
化毒散為解毒散寒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暑溼吐瀉、食積腹痛等症。加入香薷,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並藉其利水消腫作用,助於驅除體內寒濕,達到化解毒素、恢復正氣的效果。
主治功效
化毒散:傳統中藥治療皮膚感染、膿腫和腦炎的方劑
化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香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皮膚感染、膿腫和腦炎等疾病。
香薷:化毒散中的主要成分
香薷為脣形科植物香薷的全草或葉,具有辛、溫、微苦的特性,在中醫中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清熱利尿、降氣以及健脾胃等功效。
- 散風寒:香薷可發散風寒,微微發汗,適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致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
- 發汗解表:香薷可發汗解表,治療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嘔吐腹瀉的陰暑證。
- 清熱利尿:香薷可利水消腫,適用於小便不利及腳氣水腫者。
- 降氣:香薷具有理氣降氣作用,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
- 健脾胃:香薷具有健脾胃、理氣和中的功效,可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
化毒散的藥理作用
化毒散中香薷的藥理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和免疫調節的作用,可以幫助機體抵禦細菌、病毒的感染,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炎症和膿腫。
化毒散的臨牀應用
化毒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疾病:
- 癰疽:膿腫,也是一種嚴重的皮膚感染,通常由細菌引起,會導致皮膚潰瘍和大量膿液。
- 惡瘡毒:惡性瘡毒,也稱惡瘡,是一種嚴重且具有傳染性的皮膚感染,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會導致皮膚潰瘍和壞死。
- 發背:脊椎骨或背部肌肉的膿腫。
- 腦疽:腦部膿腫,是一種嚴重的腦部感染,通常由細菌引起,會導致腦組織發炎和化膿。
- 婦人乳癰:乳腺膿腫,是指乳房內出現膿液積聚的感染。
用法用量
化毒散的用法用量為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禁忌與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
- 化毒散性溫,患有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服用化毒散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如服用化毒散後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結論
化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香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各種皮膚感染、膿腫和腦炎等疾病。但服用前應諮詢醫師,以免發生藥物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槐花、貫眾各等分。
消毒。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取艾1分,糯米7合,水1升,煮取5合調下。大便頻,色變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毒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白芍藥。 主治:瘡痘出不透,倒靨頭焦。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 組成:槐花、貫眾各等分。 主治:消毒。主治:厥陰病,大便膿血赤黃者。
化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白礬灰(研)1兩,鉛丹(研)1兩,密陀僧(研)1兩,木鱉子仁1兩。 主治:發背癰瘡。
化毒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巴豆1枚(去心膜,研如泥),黃丹半錢,雄黃1字(同研細)。 主治:中藥毒,吐血或心痛,或舌尖微黑,口唇裂,嚼豆不腥者。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背陰草(生于深崖大澤及山谷小澗中背陰之地,葉似香薷)1大握,金銀藤(即忍冬花藤)1大握。 主治:癰疽、惡瘡毒、發背、腦疽,及婦人乳癰。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當歸1兩,白芍藥1兩,赤芍藥1兩,知母1兩,苎麻根1兩,白膠香1兩,甘草1兩,貝母1兩,秦艽1兩,生地黃1兩,敗龜1兩,柴胡1兩,前胡1兩,官桂1兩,熟生黃1兩。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