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毒散

HUA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33%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化毒散中加入香薷,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利水消腫的功效。

香薷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其氣味芳香,能發散風寒,解表止咳,同時兼具利水消腫的作用。

化毒散為解毒散寒方劑,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暑溼吐瀉、食積腹痛等症。加入香薷,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並藉其利水消腫作用,助於驅除體內寒濕,達到化解毒素、恢復正氣的效果。

主治功效


針對中藥方劑「化毒散」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綜觀各醫書記載,「化毒散」主要針對以下病症具有治療效果:

  1. 癰疽瘡瘍及相關皮膚疾患:

    • 《驗方新編》提及「除瘟化毒散」可治「喉症」,包括白喉、纏喉、鎖喉、單雙蛾、風熱火喉等,以及喉間腫痛如靴釘的症狀。
    • 《類證治裁》、《外科心法要訣》指出「化毒散」適用於「遍身破爛臭穢,仍兼筋骨痛,氣實毒盛者」,以及「結毒」等相關病症。
    • 《奇效良方》、《幼幼新書》則提到「化毒散」可用於治療痘疹,「毒氣內通」導致的「目瞪上竄驚叫」等症狀,以及痘瘡「作白?,忽然伏入臟腑,漸作紫黑無膿」等惡候。
    • 《秘傳外科方》則將「化毒散」用於治療癰疽初發、惡瘡、腳疾,以及諸般腫毒。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指出「化毒散」可治小兒漆瘡。
    • 《聖濟總錄》記載,此方可治發背癰瘡。
  2. 毒邪蘊結之證:

    • 多篇文獻強調「化毒散」能解「毒」,如「解毒」、「化毒」、「辟邪」等,並用於治療「氣實毒盛」之證。
    • 《驗方新編》中,此方亦被用於處理「疫毒」之證,將毒邪「由上焦引至中焦,由中焦引至下焦從大便出」。

治療原理分析:

「化毒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 方中多含有清熱解毒之藥,如金銀花、黃連等(雖然文中並未明確指出此方必含黃連,但《驗方新編》中提到可加入金銀花),針對瘡瘍毒邪內蘊,可發揮清熱解毒之功,使毒邪外解。
    • 《驗方新編》更提及,可將疫毒經由大便排出,亦屬清熱解毒之範疇。
  2. 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 部分古籍所載的「化毒散」組成,如《類證治裁》、《外科心法要訣》所載,含有大黃、穿山甲、歸尾、殭蠶、蜈蚣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散結的功效,可促進腫塊消散,改善局部瘀滯。
    • 《秘傳外科方》中亦有類似的觀點,指出本方可「溫和化毒,散血托裡」。
  3. 疏散風邪:
    • 一些配伍中含有防風等藥,可疏散風邪,亦有助於緩解瘡瘍初起時的筋骨疼痛。
  4. 以毒攻毒:
    • 《世醫得效方》提到「捷效化毒散」治療豆瘡「以毒攻毒」,表明「化毒散」的組成或可包含一些具有攻毒作用的藥物,此理論在治療某些毒邪較重的病症時可能被採用。
  5. 引邪外出:
    • 針對痘疹伏入臟腑之證,本方可使「毒氣當從手足心出」,體現了引邪外出,使其由內向外排解的治療思想。

總結:

「化毒散」並非單一固定方劑,其組成隨證而異。總體而言,其治療核心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消腫,並根據具體情況,兼顧疏散風邪、引邪外出等治法。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各類瘡瘍腫毒,以及由毒邪所致的相關病證。不同醫家,不同書籍所記載的化毒散,其組成有所差異,需根據具體症狀,對症下藥,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槐花、貫眾各等分。
消毒。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取艾1分,糯米7合,水1升,煮取5合調下。大便頻,色變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房硬結心絞痛乳腺炎乳房腺體瘤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癤和癰麻疹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背部膿瘡嘴唇紅腫嘴唇焦裂吐血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化毒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白芍藥。 主治:瘡痘出不透,倒靨頭焦。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 組成:槐花、貫眾各等分。 主治:消毒。主治:厥陰病,大便膿血赤黃者。

化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白礬灰(研)1兩,鉛丹(研)1兩,密陀僧(研)1兩,木鱉子仁1兩。 主治:發背癰瘡。

化毒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巴豆1枚(去心膜,研如泥),黃丹半錢,雄黃1字(同研細)。 主治:中藥毒,吐血或心痛,或舌尖微黑,口唇裂,嚼豆不腥者。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背陰草(生于深崖大澤及山谷小澗中背陰之地,葉似香薷)1大握,金銀藤(即忍冬花藤)1大握。 主治:癰疽、惡瘡毒、發背、腦疽,及婦人乳癰。

化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當歸1兩,白芍藥1兩,赤芍藥1兩,知母1兩,苎麻根1兩,白膠香1兩,甘草1兩,貝母1兩,秦艽1兩,生地黃1兩,敗龜1兩,柴胡1兩,前胡1兩,官桂1兩,熟生黃1兩。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