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血湯
QU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心方》卷十八引《範汪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血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去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瘀、血熱等病症,而赤小豆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
-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便祕等。與去血湯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赤小豆在去血湯方劑中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主治功效
去血湯方劑功效分析
《醫心方》所載之「去血湯」,主治「腸中傷積血」。此方劑以活血化瘀、清熱通便為主要治療策略,針對腸道瘀血積聚之病機,方中藥物各有其獨到之作用,協同奏效。
方中藥物分析及其作用機理:
赤小豆: 利水消腫、健脾止瀉。赤小豆性平,味甘淡,入脾、小腸經。其利水消腫之功,有助於排除體內積聚之水液,減輕腸道腫脹,緩解瘀血所致之症狀。健脾止瀉則能調整脾胃功能,改善腸道運化,促進瘀血排出。
當歸、白芍、熟地黃: 此三藥合用,構成補血養血之基礎。當歸補血活血,養血調經;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兼能斂血;熟地黃滋陰補血,填精益髓,能增強體質,為活血化瘀提供充足的血液基礎。此三藥的運用,避免了單純活血化瘀可能造成的氣血虧虛。
川芎、桃仁: 此二藥為方中活血化瘀之要藥。川芎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瘀滯;桃仁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尤其擅長破血消癥,對於腸道積聚的瘀血有較強的清除作用。
芒硝、大黃: 此二藥為方中攻下通便之峻劑。芒硝軟堅散結、潤燥通便,大黃攻下通便、清熱解毒,二者合用,能強力清除腸道瘀血及積滯,徹底解決腸道瘀血積聚的問題。然而,此二藥性峻,需謹慎使用,方中其他藥物的作用,也正是為了緩和其峻猛之性,避免損傷正氣。
治療原理綜述:
去血湯的治療原理在於整體協調,並非單純依靠攻下。方中補血藥物為活血化瘀提供了物質基礎,避免因過度活血而損傷正氣;活血藥物則有效清除腸道瘀血;利水藥物則輔助消除腫脹,促進瘀血排出;而攻下藥物則作為最後一步,清除腸道積滯,使治療達到徹底。 此方通過補、瀉兼施,標本兼治,從而達到治療「腸中傷積血」的目的。 其治療策略精妙之處在於,在強力攻下的同時,又兼顧了補益,避免了單純攻下可能造成的氣血虧虛,整體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醫心方》中並未詳細闡述去血湯的劑量比例及應用細節,僅提及其主治功效。 因此,此分析僅基於方藥的藥性及傳統理論進行推斷,實際臨牀應用需參考更詳盡的醫案及現代藥理研究。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2升。
煮汁2升,以淳苦酒7升合和汁中,飲1日盡之,狀如熱湯潑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去血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八引《範汪方》。 組成:赤小豆2升。 主治:腸中傷積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