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湯

小豆湯

XIAO DO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小腸經 25%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豆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富含皁角苷,能促進腎臟排泄,對於水腫、濕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健脾益氣: 赤小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族等營養物質,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小豆湯中加入赤小豆,可有效改善水腫、濕熱等症狀,並增強體質,達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豆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產後穢污不盡,腹滿」。產後氣血虧虛,惡露(穢污)若排泄不暢,易致瘀滯胞宮,引發腹脹滿悶。小豆性味甘酸平,具利水消腫、和血排膿之效,古代醫家取其通利之性,助產婦疏通下焦,促進穢濁排出,從而緩解腹滿。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單方簡峻,專攻濕瘀
    全方僅用赤小豆五升(古代計量),以水一斗(約十升)久煮取汁。赤小豆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中品,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本草綱目》更言其「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此方重用獨味,旨在集中藥力,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減輕濕滯腹滿。
    • 活血通絡:赤小豆色赤入血分,能溫和活化瘀血,助惡露排除。
    • 調和氣機:甘味可緩中,舒緩產後脾胃壅滯之脹滿。
  2. 煎服法之用意
    「煮爛取汁」捨棄渣滓,乃因產後體弱,脾胃運化不及,僅服清輕之湯液,避免滋膩礙胃;「飲數升」大量頻服,則增強藥勢,以沖刷瘀滯。

邏輯推衍之可能功效延伸

  • 適應證擴展:除產後腹滿,此方或可用於濕熱瘀結之輕證,如水腫初起、小便不利。
  • 配伍思路:若合用當歸、益母草等,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加白朮、茯苓則健脾利濕,更契產後虛實夾雜之體質。

此方體現「藥專力宏」之古法,以簡馭繁,透過利濕活血雙向調節,恢復氣血暢達,堪稱單方活用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小豆5升。
以水1鬥,煮熟,飲汁數升,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全身性水腫幼兒浮腫下腹脹氣胃腸脹氣

相同名稱方劑


小豆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六引《肘後方》。 組成:小豆5升。 主治:産後穢污不盡,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