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雌雞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效。黃雌雞方常用於治療水腫、濕熱、腳氣等症,赤小豆可助其利水滲濕,消散水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健脾益氣: 赤小豆兼具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使藥效更易於吸收利用。黃雌雞方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較為滋補的藥材,赤小豆的加入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滋膩,使藥效更趨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雌雞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中醫文獻,主要用於治療「腹腫水癖、水腫、冷氣」等證候。
- 腹腫水癖:指腹部積水或痰飲停聚所致的腫脹,可能與脾腎陽虛、水濕不化有關。
- 水腫:因陽氣不足,氣化不利,水濕泛溢肌膚或臟腑,此方通過溫補脾腎、利水消腫以緩解症狀。
- 冷氣:泛指陽虛寒盛之證,如手足不溫、腹中冷痛等,源於脾腎陽虛,需溫補扶陽。
此方以「補腎、扶陽氣」為核心,透過溫補與利水並行,改善因陽虛水停導致的相關病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黃雌雞(雌雞)
- 性味甘溫,歸脾、胃、腎經。
- 古代認為雌雞(尤黃雌雞)具補益精血、溫中益氣之效,適合虛損、陽氣不足之證。
- 《本草綱目》載其「補虛勞羸弱,益產婦,治消渴、水腫」,側重溫補脾腎,助陽化水。
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 與雞肉同煮,既可制約雞肉之溫性,又能協同利水,使補而不滯。
治療原理
- 溫陽利水:雌雞溫補脾腎陽氣,赤小豆滲濕利水,兩者搭配使陽氣復則水濕得化,標本兼治。
- 補瀉結合:針對「陽虛水停」之證,補腎陽以治本(雞肉),利水濕以治標(赤豆),符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思路。
- 食療緩調:通過日常飲食緩緩補益,尤其適合久病體虛或水腫漸進者(「若瘦者,漸食之良」)。
適用體質
此方適合「陽虛水停」體質,臨床可見:
- 水腫按之凹陷、四肢不溫
- 腹脹冷痛、小便不利
- 舌淡胖、苔白滑
若屬陰虛內熱(「骨熱者」)或濕熱壅盛,則非所宜。
總結
黃雌雞方以簡潔的食療配伍體現中醫「溫陽化氣、補瀉兼施」的治療思維,尤其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與腹脹。通過溫補與滲利並行,既能扶助正氣,又可祛除水濕,反映古代醫家對藥食同源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雌雞1只,赤小豆1升。
補腎,扶陽氣。
同煮,候豆爛,即食其汁,日二夜一。
每服4合;若瘦者,漸食之良。
無患骨熱者,不可食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雌雞方,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黃雌雞1隻(挦淨),草果2錢,赤小豆1升。 主治:腹中水癖,水腫。
黃雌雞方,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一。 組成:雌雞1隻,赤小豆1升。 主治:補腎,扶陽氣。主治:腹腫水癖,水腫,冷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