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香湯

JI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2%
胃經 22%
心經 9%
腎經 8%
肝經 3%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集香湯中加入白豆蔻,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芳香化濕,溫脾止嘔:白豆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濕、溫脾止嘔的功效。集香湯主要用於治療濕濁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白豆蔻可以溫化脾胃寒濕,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白豆蔻氣味芳香,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集香湯中常加入一些苦寒藥物,如黃連、黃芩等,白豆蔻的溫性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

集香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和胃: 砂仁性溫,味辛,能行氣解鬱,溫脾暖胃。集香湯多用於脾胃虛寒、氣滯濕阻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的加入,可幫助理氣和胃,促進消化,緩解胃部不適。
  2. 芳香化濕: 砂仁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化濕止瀉。集香湯中常配伍其他芳香化濕藥物,如藿香、佩蘭等,共同起到化解濕邪、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

集香湯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闢穢:檀香氣味芳香,能有效掩蓋病患體內之穢氣,且其香氣可入肺,有助於清肺解毒,改善體內環境。
  2. 安神定志:檀香具安神定志之功效,可緩解病患因病痛而產生的焦慮不安,並有助於促進睡眠,提升治療效果。

檀香在集香湯中不僅起到芳香療效,更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集香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集香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虧、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人參的補益作用能增強患者的正氣,抵禦病邪侵襲。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集香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也具有補氣養血作用,人參的加入能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使各藥物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進一步增強療效。

集香湯中加入胡椒,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溫散寒邪: 胡椒性溫,味辛,能散寒解表,溫中散寒,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感冒、腹痛、嘔吐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藥效: 胡椒具有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物的溫散寒邪、化痰止咳等功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集香湯中加入胡椒,是基於其溫散寒邪、增強藥效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集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集香湯中多用辛香燥烈之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可起到中和藥性、保護正氣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稱為「引經藥」。集香湯以芳香化濕為主,甘草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所,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集香湯主治功效分析

針對集香湯的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如下:

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

  1. 消腫利水: 《仁齋直指方論》明確指出集香湯用於治療“水腫”。《產科發蒙》中提到,集香湯適用於“腫不甚,涉遍身而飲食氣宇如故”的情況,且認為“凡腫脹先用諸香以透徹關絡,則小便易利”。這表明集香湯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行氣活絡、促進氣機運行,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溫散寒邪: 從《是齋百一選方》所載藥物組成(縮砂、甘草、胡椒、檀香)來看,以及炒藥的製備方法,可推知其溫散寒邪的作用,這點與《產科發蒙》中集香湯“透徹關絡”的思路相符,透過溫散可將體內寒邪、水濕等陰邪之氣透過機體運化,而排除。

  3. 行氣止痛: 《產科發蒙》中提到,腫脹時可能伴隨“肩背拘急”或“疼痛”,此時用集香湯等利氣之劑有效。這暗示集香湯可能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透過行氣以疏通經絡、緩解因氣機阻滯所導致的疼痛。

  4. 調和脾胃: 雖然《是齋百一選方》中組方與文首的組成稍有不同,但其共性都包含了具有健脾理氣作用的藥物,例如砂仁(縮砂),甘草。這說明集香湯可能具有調理脾胃功能的作用,而“虛腫”本身在中醫理論中也常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5. 疏肝理氣: 《產科發蒙》中,提及集香湯適用於“腫不甚”者,而“面獨腫而久不消者”則另有他方。這暗示集香湯的消腫作用可能更側重於全身氣機的運行,而對於局部腫脹則效果較差。集香湯中香藥較多,也有疏肝解鬱、行氣通絡之效。

具體分析:

  • 《是齋百一選方》: 此方以縮砂、甘草、胡椒、檀香為主,配以青鹽或海鹽,強調炒藥的炮製方法。其作用偏於溫散寒邪、行氣開胃,可能用於治療寒濕導致的水腫。
  • 《仁齋直指方論》: 直接指出集香湯用於治療水腫,用法為煉蜜為丸,食後薑湯送服,進一步說明了其溫脾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 《驗方新編》: 提到集香湯用於治療小兒“白虎病”,此處用法與前述不同,以沉、降、檀、乳等香藥為主,並加入人參、甘草等補氣藥,可能針對虛邪入侵引起的病症。 此處組方與文首所說的[集香湯]稍有差異。
  • 《產科發蒙》: 此書將集香湯用於產科腫脹,強調其透徹關絡、利水消腫的作用,並指出其適用於“腫不甚”者,與其他方劑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此處組方與前述不同,更偏向於行氣活血。

總結:

綜合各文獻,集香湯並非一成不變的固定處方,其組成與應用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但其主要功效都圍繞著行氣活絡、溫散寒邪、健脾利濕、消腫利水等方面展開。 集香湯的治療原理並非單純利水,而是透過疏通氣機、溫化寒濕、達到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豆蔻(銼)1兩,縮砂(銼)1兩5錢,白檀香1兩(不見火),人參1兩(切),胡椒(泡,濾乾)半兩,甘草(銼)3兩。
駐容顏。
上為末,除檀香、人參、胡椒外,將白豆蔻、甘草,白鹽4兩相合盒盦一宿,次日就慢火上鐵器內炒乾,不可火急,恐作火氣,與檀香三味共碾細,用瓷器收。
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集香湯, 出處:《直指》卷十七。 組成:沉香2錢,丁香2錢,木香3錢,青木香3錢,藿香3錢,川芎3錢,赤茯苓3錢,檳榔3錢,枳殼3錢,甘草3錢,乳香錢半,麝香1字(别研)。 主治:透其關絡。主治:虛腫。

集香湯,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 組成: 集香湯(《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四。組成:白豆蔻(銼)1兩,縮砂(銼)1兩5錢,白檀香1兩(不見火),人參1兩(切),胡椒(泡,濾乾)半兩,甘草(銼)3兩。主治:駐容顔。 。 主治:駐容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