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掌中散方劑中包含白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和中,溫脾止嘔: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和中,溫脾止嘔的功效。掌中散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嘔吐腹瀉等症,而白荳蔻的理氣和中作用能疏通脾胃氣機,溫脾止嘔則可緩解嘔吐症狀,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 芳香醒脾,開胃消食:白荳蔻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食物。掌中散中加入白荳蔻,不僅能改善脾胃氣機,還能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功能,進一步達到治療效果。
掌中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掌中散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例如,甘草可增強黃芪補氣固表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
掌中散中包含砂仁,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砂仁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溫脾胃、化濕濁、行氣止痛的功效。掌中散作為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的方劑,砂仁的加入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同時也能行氣止痛,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掌中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乳食即吐下,不能水乳者」,即嬰幼兒哺乳後 立即嘔吐或腹瀉,甚至 無法正常進食乳汁 的症狀。此類問題與 脾胃虛弱、中焦運化失調 密切相關,可能因寒濕阻滯或氣機逆亂,導致胃氣不降而嘔吐、脾失健運而泄瀉。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豆蔻(去殼)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尤擅緩解 寒濕中阻 引起的脘腹脹滿、嘔吐。
- 本方作用:辛香溫散,能醒脾開胃,降逆止嘔,改善因濕濁或寒邪導致的乳食不化。
甘草(半生半炙)
- 生甘草性微涼,炙甘草性溫。
- 功效:生者清熱和中,炙者補脾益氣、緩急止痛。
- 本方作用:半生半炙兼顧 調和藥性 與 健脾和胃,生用防溫燥太過,炙用助脾胃運化,協調中焦氣機。
縮砂仁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
- 功效: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行氣止嘔。
- 本方作用:與白豆蔻協同,增強 芳香化濕、降逆止嘔 之力,針對脾胃寒濕氣滯,從根本上改善吐瀉。
三、方劑配伍特點與原理
辛溫芳香為主:
三藥皆具辛溫之性,能 醒脾化濕、宣暢氣機,針對小兒脾胃嬌嫩、易受寒濕困阻的特性,通過芳香醒脾促進運化。標本兼顧:
- 治標:白豆蔻、縮砂仁直接止嘔止瀉,緩解急性症狀。
- 治本:炙甘草健脾益氣,輔以生甘草調和,穩定脾胃功能。
用藥輕靈:
方中藥物均為 質輕味薄 之品,符合小兒生理特點(臟腑清靈,隨撥隨應),且以「掌中逐旋乾噉」或「摻口中」的給藥方式,避免加重脾胃負擔。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吐瀉,但其 調理氣機、溫化寒濕 的機理,亦可延伸應用於:
- 小兒 脘腹冷痛(因寒濕氣滯)。
- 成人 輕度寒濕型胃脹噁心(需調整劑量)。
五、總結
《掌中散》以 溫中化濕、降逆止嘔 為核心,通過芳香藥物振奮脾胃、恢復升降,針對小兒脾胃虛寒濕滯所致的吐瀉,體現中醫「輕可去實」與「顧護脾胃」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白豆蔻14個(去殼),甘草1兩(半生半炙),縮砂仁14個。上為末。
逐旋安掌中,令兒乾噉,小兒乾摻口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掌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白豆蔻14個(去殼),甘草1兩(半生半炙),縮砂仁14個。 主治:小兒乳食即吐下,不能水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