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涎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能有效清除痰液,特別是濕痰。清涎湯主要針對痰液過多、黏稠難以咳出等症,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效,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清涎湯中往往會加入其他止嘔藥物,而半夏的加入可以加強止嘔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清涎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醒脾開胃、化濕止嘔的功效。清涎湯針對濕濁內停、脾胃不和所致的口涎過多、胸悶嘔吐等症狀,砂仁有助於健脾化濕,改善消化功能,從而減輕嘔吐、口涎增多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清涎湯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偏寒涼,砂仁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而傷及脾胃。同時,砂仁還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增強清涎湯的療效。
清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清涎湯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為主要功效,方中多用寒涼藥物,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解藥物寒性,調和脾胃,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二、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的作用。在清涎湯中,甘草可以補脾益氣,增強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療效。同時,甘草亦能解毒,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清涎湯中加入白荳蔻,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燥濕化痰: 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清熱解暑,對於濕痰停滯、胸悶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清涎湯主治痰多涎盛,口齒不清等症,白荳蔻的化痰作用正好能解決根本病因。
- 芳香開竅: 白荳蔻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並能芳香開竅,通利氣機,有助於消除痰濁阻塞,恢復正常言語功能。此功效與清涎湯的治病機理相符,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口齒不清的症狀。
清涎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口涎過多、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芳香闢穢:丁香氣味芳香,可闢穢氣,去除口腔異味,改善口臭問題。由於口涎過多往往伴隨口臭,丁香的芳香闢穢作用,能進一步提升清涎湯的療效。
綜上所述,清涎湯中加入丁香,能溫胃止嘔,芳香闢穢,有效改善口涎過多、口臭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涎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清涎湯主治「痰涎」,其核心在於化除體內停留之痰濕涎沫。此處「痰涎」範疇廣義,可涵蓋:
- 有形之痰:如咳嗽咯吐之白濁痰液、胸膈痞悶感。
- 無形之痰:痰濕上蒙清竅所致之頭暈目眩,或痰阻氣機之噁心嘔逆。
- 脾胃濕濁:因運化失常,口水分泌過多或口黏膩者。
古代醫家認為「脾為生痰之源」,此方藉燥濕化痰、醒脾和胃,使津液輸布復常,痰涎自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半夏(製)
- 白礬浸泡:白礬酸澀寒,可增強半夏燥濕化痰之力,兼解其毒性。
- 生薑煮透:生薑辛溫,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其溫化寒痰,針對「痰濕屬寒」之病機。
- 半夏本為化痰要藥,經炮製後,其性更專於消胸膈痰涎,和中降逆。
2. 臣藥:縮砂仁、白豆蔻
- 縮砂仁(砂仁):辛溫芳香,醒脾化濕、行氣寬中,助半夏疏通脾胃氣滯,解痰濕壅塞之痞滿。
- 白豆蔻:辛溫入肺脾胃,偏於宣化上中二焦濕濁,尤善治噯氣嘔逆,與砂仁協同調暢氣機。
3. 佐藥: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之峻性,補脾益氣以杜生痰之源。
4. 使藥:丁香(或可省略)
- 性溫,降逆止嘔,若痰涎伴隨胃寒呃逆,可加強溫中止嘔之效;然原方註明「不用亦得」,可知本方重心在化痰行氣,非必用。
配伍特點
- 辛溫為主:針對痰濕屬寒或氣滯者,透過溫化、行氣、燥濕三法並用,復脾胃升降之機。
- 標本兼治:半夏化痰治標,砂仁、豆蔻理氣運脾治本,甘草調補中州。
- 劑型設計:藥末以沸湯調服,取「湯者蕩也」之意,速達病所,尤其適合痰涎上逆之急症。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痰濕型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
- 梅核氣(痰氣交阻咽喉):輔助化解痰凝氣結。
- 濕濁中阻之口臭、苔膩:芳化濕濁以潔口竅。
此方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痰自消」之思路,尤適於寒濕偏盛或脾胃虛弱導致的痰涎疾患。
傳統服藥法
半夏1斤(以白礬4兩,逐旋泡浸,冬半月、夏5日、春秋7、8日,候日數足,取出以生薑自然汁煮透,以無白星為度),縮砂4兩,甘草2兩(炙),白豆蔻1兩,丁香半兩(不見火)(不用丁香亦得)。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沸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涎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半夏1斤(以白礬4兩,逐旋泡浸,冬半月、夏5日、春秋 8日,候日數足,取出以生薑自然汁煮透,以無白星爲度),縮砂4兩,甘草2兩(炙),白豆蔻1兩,丁香半兩(不見火)(不用丁香亦得)。 主治:痰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