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中湯
WE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
熱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砂仁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
- 健脾消食,化積止瀉:砂仁亦能健脾消食,化積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溫中湯中加入砂仁,不僅可以溫暖脾胃,還能夠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因此成為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溫中湯中藥材性味較烈,加入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之功效。溫中湯主治脾胃虛寒,加入甘草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溫中散寒,恢復脾胃正常運作。
因此,甘草在溫中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溫中湯中添加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陽溫中: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不適。
- 理氣止痛,行氣止嘔: 丁香氣味芳香,入氣分,能理氣止痛,行氣止嘔。對於寒邪客氣、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丁香能疏通氣機,止痛止嘔,改善症狀。
因此,溫中湯中添加丁香,旨在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以達到溫中和胃、止痛止嘔的功效。
溫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之功效。溫中湯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可解藥性寒涼之品,如厚朴、蒼朮等。溫中湯中含有寒涼藥物,生薑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損傷陽氣,更利於藥物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溫中湯》,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溫中湯方劑組成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健脾胃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溫中湯主治功效:白帶、肚子痛、脹氣、不想吃東西
溫中湯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溫中湯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溫中湯中的砂仁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腹瀉、腹部不適、氣滯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脾虛濕滯、中焦氣滯之證、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它芳香健胃,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溫中湯中的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溫中湯中的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溫中湯中的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總結
溫中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溫中湯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白朮1錢半,當歸2錢,厚朴8分,黑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上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半,當歸2錢,厚朴8分,黑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不止,無塊痛者。
溫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光參1錢半,白朮1錢半(炒),炙草5分,炮薑5分,蔻米5分(研),丁香1分。 主治:小兒體弱,脾胃虛寒,吐瀉,面色青白。
溫中湯,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甘草6分(炙),乾薑6分,附子(炮,去皮臍,破)6分,蜀椒240粒(去目,閉口者,出汗)。 主治:癰疽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者。
溫中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蒼朮1錢5分,木香1錢5分,乾薑(炮)1錢5分,厚朴1錢2分,砂仁1錢2分,青皮1錢2分,芍藥(炒)1錢2分。 主治:白痢。腹痛飽脹,不思飲食。
溫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朮1錢(炒),訶子肉5分(炒),冬蟲草5分,法夏1錢,杏仁1錢(炒),膠珠6分,雲苓1錢,蔻米5分(研),炙草5分。 主治:溫中健脾,補土生金。主治:小兒脾肺虛,咳嗽不安。
溫中湯, 出處:《百一》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 組成: 溫中湯(《脈症正宗》卷一。)出處:《脈症正宗》卷一。組成:乾薑8分,吳萸8分,厚朴1錢,半夏8分,白朮1錢,蒼朮1錢,黃耆1錢,青皮1錢。主治:溫中。 。 主治:溫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