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中湯
WE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砂仁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
- 健脾消食,化積止瀉:砂仁亦能健脾消食,化積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溫中湯中加入砂仁,不僅可以溫暖脾胃,還能夠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因此成為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溫中湯中藥材性味較烈,加入甘草可緩解其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之功效。溫中湯主治脾胃虛寒,加入甘草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溫中散寒,恢復脾胃正常運作。
因此,甘草在溫中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脾益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溫中湯中添加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陽溫中: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不適。
- 理氣止痛,行氣止嘔: 丁香氣味芳香,入氣分,能理氣止痛,行氣止嘔。對於寒邪客氣、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丁香能疏通氣機,止痛止嘔,改善症狀。
因此,溫中湯中添加丁香,旨在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以達到溫中和胃、止痛止嘔的功效。
溫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之功效。溫中湯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可解藥性寒涼之品,如厚朴、蒼朮等。溫中湯中含有寒涼藥物,生薑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損傷陽氣,更利於藥物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中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白痢」兼見「腹痛飽脹,不思飲食」,屬脾胃虛寒證。白痢多因寒濕滯於腸道,氣血凝滯所致;腹痛飽脹、納差則提示中焦陽氣不足,運化失司,寒凝氣滯。全方以「溫中散寒、健脾化濕、行氣止痛」為核心,針對虛寒性下痢伴隨氣機不暢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溫中散寒:
- 黑薑(炮薑)為君,性溫守而不走,直入中焦,溫脾陽、散寒凝,兼止瀉。
- 草豆蔻輔助,辛溫芳香,化濕行氣,緩解腹脹冷痛,尤擅消散脾胃寒濕。
健脾益氣:
- 人參、白朮、茯苓(四君子湯減甘草)共築健脾基礎,益氣補中,恢復運化功能。白朮燥濕,茯苓滲濕,針對寒濕困脾之病機。
行氣活血:
- 厚朴苦辛溫,下氣除滿,消脹止痛,解決氣滯腹脹。
- 當歸養血和血,防久痢傷陰血,兼緩腹痛(古有「行血則便膿自愈」之說)。
佐使調和:
- 生薑為引,外散表寒,內溫胃氣,助君臣藥之力,並調和藥性。
配伍特點:
- 溫補結合:人參、白朮補虛,黑薑、草豆蔻祛寒,標本兼治。
- 氣血同調:厚朴行氣,當歸和血,契合痢疾「氣血失和」病理。
- 燥潤相濟:白朮、茯苓燥濕滲濕,當歸潤血,防溫燥過度傷陰。
治療原理總結:
以溫中陽為本,化解寒濕凝滯;輔以行氣活血,疏通中焦氣機。脾胃得暖,運化復常,則痢止脹消,食慾自開。此方體現「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治法,契合虛寒痢疾之證候特點。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白朮1錢半,當歸2錢,厚朴8分,黑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上加生薑3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半,當歸2錢,厚朴8分,黑薑4分,茯苓1錢,草豆蔻6分。 主治:産後霍亂,吐瀉不止,無塊痛者。
溫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光參1錢半,白朮1錢半(炒),炙草5分,炮薑5分,蔻米5分(研),丁香1分。 主治:小兒體弱,脾胃虛寒,吐瀉,面色青白。
溫中湯, 出處:《鬼遺》卷四。 組成:甘草6分(炙),乾薑6分,附子(炮,去皮臍,破)6分,蜀椒240粒(去目,閉口者,出汗)。 主治:癰疽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者。
溫中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蒼朮1錢5分,木香1錢5分,乾薑(炮)1錢5分,厚朴1錢2分,砂仁1錢2分,青皮1錢2分,芍藥(炒)1錢2分。 主治:白痢。腹痛飽脹,不思飲食。
溫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朮1錢(炒),訶子肉5分(炒),冬蟲草5分,法夏1錢,杏仁1錢(炒),膠珠6分,雲苓1錢,蔻米5分(研),炙草5分。 主治:溫中健脾,補土生金。主治:小兒脾肺虛,咳嗽不安。
溫中湯, 出處:《百一》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 組成: 溫中湯(《脈症正宗》卷一。)出處:《脈症正宗》卷一。組成:乾薑8分,吳萸8分,厚朴1錢,半夏8分,白朮1錢,蒼朮1錢,黃耆1錢,青皮1錢。主治:溫中。 。 主治:溫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