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砂湯

榆砂湯

YU SH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肺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7%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榆砂湯中包含地榆,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涼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效果顯著。榆砂湯中常與其他清熱涼血藥物配合,如黃芩、生地等,共同發揮止血涼血的作用。
  2. 收斂生肌: 地榆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榆砂湯中常與其他收斂生肌藥物配合,如赤石脂、槐花等,共同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榆砂湯中加入地榆,可以有效地止血涼血、收斂生肌,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以及外傷出血、潰瘍等病症。

榆砂湯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止痛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脾止嘔、止痛的功效。

榆砂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砂仁可以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此外,砂仁還可溫脾暖胃,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榆砂湯中加入砂仁,可起到行氣止痛、溫脾暖胃的作用,提升療效。

榆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榆砂湯以滑石、甘草為君藥,其他藥材如車前子、滑石等皆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於寒涼,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2. 緩解藥物毒性: 榆砂湯中含有滑石、車前子等藥材,對於某些體質較弱的人,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毒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緩解藥物毒性,增加患者的安全性。

因此,甘草在榆砂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緩解藥物毒性,使藥效更溫和,安全性更高。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砂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結陰便血不止,漸漸極多者」,意指下焦陰寒凝結所致之便血,其特點為血出綿延、反復發作,甚則出血量漸增。此證多因中焦虛寒、氣血失攝,或陰寒內結、血絡不固所致,屬虛寒性出血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地榆

    • 性微寒,味苦酸,專入下焦血分,為「凉血止血」要藥,《本草綱目》載其「主下部熱血痢」。雖性偏寒凉,但與溫中藥配伍,可制其寒性而存止血之效,尤擅治腸風臟毒、便血崩漏。
  2. 臣藥:砂仁

    •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功能「溫中行氣、醒脾化濕」。此處用7枚(約1-2錢),量輕取其溫煦中焦、散寒醒脾之效,助氣機斡旋以攝血,兼防地榆寒凉傷胃。砂仁與地榆相配,一溫一凉,溫攝而不助熱,凉血而不凝滯。
  3. 佐使藥:生甘草、炙甘草

    • 生甘草(1錢半):甘平偏凉,清熱解毒,緩和地榆之峻,兼調和諸藥。
    • 炙甘草(1錢):甘溫補中,助砂仁溫補脾胃之氣,強化統血攝血之力。二者合用,既調和藥性,又標本兼顧。

全方配伍邏輯

  • 病機對應:針對「陰寒內結、氣不攝血」之證,溫中散寒(砂仁、炙甘草)與凉血止血(地榆)並行,佐以甘緩調和(生甘草),形成溫凉相制、標本兼治之格局。
  • 止血特點:地榆止血治標,砂仁溫中治本,符合「止中寓溫、寒熱並調」之法,尤適宜虛寒性便血兼輕度鬱熱者。

推論延伸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以降(止血)為升(固氣)」之理。其組方思路或受《金匱要略》黃土湯(虛寒便血主方)啓發,然榆砂湯藥性較平和,更適用於出血量漸多、寒熱錯雜較輕者。

傳統服藥法


地榆4錢,砂仁7枚,生甘草1錢半,炙甘草1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榆砂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地榆4錢,砂仁7枚,生甘草1錢半,炙甘草1錢。 主治:結陰便血不止,漸漸極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