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真湯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收斂止血:地榆味苦澀,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痛的功效。三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地榆能有效控制出血,並收斂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止血止痛的目的。
二、清熱解毒:地榆除止血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發的出血症,地榆能清熱解毒,同時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三真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使藥效更平和、穩定。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輔助的作用,例如,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提升人參的補益效果。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起到保護身體、提高藥效的作用。
三真湯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三真湯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故使用金銀花以增強藥效。
- 疏散風熱: 金銀花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三真湯常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金銀花的存在有助於疏散風熱,促進病邪的排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真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洞天奧旨》,主治「大小腸癰」。古代醫家所稱「腸癰」,多指熱毒壅滯腸腑、血瘀肉腐而成的癰腫,類似今之闌尾炎、腹腔膿瘍等症。其病機關鍵為「熱毒瘀結」,臨床可見腹痛拒按、發熱煩渴等實熱證候。方中重用清熱涼血之地榆,佐以金銀花、甘草,體現「清解熱毒為主,兼顧活血消腫」之治療思路。
組成配伍與治療原理探討
君藥:地榆(1斤)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古代尊為「涼血止血,解毒斂瘡」要藥。
- 重用至一斤(古代劑量),取其兩大效力:
- 涼血解毒:直折腸腑血分熱毒,防止熱毒蔓延成膿。
- 收斂消腫:地榆含鞣質,能減輕腸黏膜充血水腫,緩解「癰腫」局部炎症。
- 先煎取濃汁,旨在充分萃取其有效成分,強化瀉火之力。
臣藥:金銀花(1兩)
- 甘寒清芳,為瘡家聖藥,長於「透熱達表,解毒消癰」。
- 與地榆相配,形成「血分-氣分」雙清之勢:
- 地榆清血分深層熱毒,金銀花解氣分彌散之熱,共阻熱毒內熾外擴。
- 現代研究支持其廣譜抗菌、抗炎作用,契合「腸癰」感染病機。
佐使藥:生甘草(2兩)
- 用量較金銀花倍之,非僅調和諸藥,更取其三重功效:
- 清熱解毒:生用時涼性顯著,助君臣藥抗擊熱毒。
- 緩急止痛:甘味可舒緩腸癰所致拘攣疼痛。
- 護胃和中:防止大劑苦寒藥傷伐胃氣,體現「祛邪不傷正」之謀。
- 用量較金銀花倍之,非僅調和諸藥,更取其三重功效:
配伍邏輯與方義特色
- 「血氣同清,標本兼顧」:地榆+金銀花構成清熱核心,血分氣分並治;甘草兼顧症狀緩解與正氣維護。
- 「劑量懸殊,主次分明」:地榆量十倍於金銀花,凸顯「涼血消癰」為首要任務,符合腸癰「熱瘀成癰」病機。
- 「煎法考究,增效減弊」:地榆先煎取其醇厚藥力,後入輕清之品避免過度揮發,體現對藥性的精準掌握。
此方組方簡練卻切中腸癰病機要害,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協同作用,達到「癰消痛止」之效,反映古代外科用藥「專病專方」的鮮明風格。
傳統服藥法
地榆1斤,生甘草2兩,金銀花1兩。
水10碗,先煎地榆至3碗,再入後2味同煎至1碗,服1劑。服完則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真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真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六。 組成:地榆1斤,生甘草2兩,金銀花1兩。 主治:大小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