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瘡金銀花湯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對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有顯著療效。回瘡金銀花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肌膚所致的瘡瘍,金銀花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回瘡金銀花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回瘡金銀花湯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而瘡瘍的發生多因正氣不足,導致邪氣入侵。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為治療瘡瘍之常用藥,有助於抗禦邪氣,促進瘡瘍癒合。
2. 配合清熱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之力較強,但單用易傷正氣。黃芪補氣扶正,可與金銀花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正氣,使藥力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回瘡金銀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金銀花性寒,擅清熱解毒,但若單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金銀花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並能增強藥效的作用。與金銀花配合,可使金銀花藥力更有效地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回瘡金銀花湯》主治「瘡瘍痛,色變紫黑者」,即瘡瘍膿腫遷延未癒,局部色澤轉為紫黯,伴隨明顯疼痛之證。此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或正氣不足,無力托毒外達所致。方名「回瘡」二字,意指藉藥物之力扭轉瘡勢惡化,促使瘡毒消散或潰膿收口。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金銀花(連衣):
- 用量達二兩,為全方君藥。其性甘寒,清熱解毒力強,尤善散瘡瘍熱毒。連同「花衣」(花萼、莖葉)入藥,增強疏透邪熱之效。古代醫家認為,金銀花「治癰疽敗毒,勝於紅內消」(《外科精要》),能透達營分郁熱,防止熱毒內陷。
黃耆:
- 重用四兩,量倍於他藥,為臣藥。性甘溫,補益脾肺之氣,托毒排膿生肌。瘡色紫黑屬氣血虛弱無力推動,黃耆能「鼓舞正氣,載毒外泄」(《本草備要》),助金銀花清解之效,避免寒涼抑遏氣機。
甘草:
- 用一兩,為佐使藥。生用涼血清熱、解毒利咽,其甘味和緩金銀花寒性,調和諸藥;與黃耆相配,益氣解毒,助瘡瘍收口。
配伍邏輯:
此方體現「清補並行」之法:
- 清熱解毒(金銀花)與 益氣托毒(黃耆)並重,針對「熱毒未清而正氣已虛」之病機。
- 酒煎煮法(酒性辛散)可增強藥力走散,助藥性透達瘡所;「重湯內煮」慢火久煎,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溫服以行藥勢。
治療推論:
- 瘡色紫黑為熱毒瘀滯、氣血不暢之象,甚或正虛邪戀。金銀花直折熱毒,黃耆振奮氣血,促膿毒外透,甘草調和解毒。三藥協力,可逆轉瘡瘍紫黯僵滯之態,或促其潰膿,或令毒散腫消。
- 此方結構簡練,適用於瘡瘍遷延未潰(陰證轉陽之際)或潰後久不收口,而見熱象未退者,屬外科「托法」與「清法」結合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連衣)2兩,黃耆4兩,甘草1兩。
匕銼細,酒1升,入瓶內,閉口。
重湯內煮2-3時辰,取出去滓溫服。
回瘡金銀花散(《活法機要》、金銀花湯《脈因證治》卷下、回毒銀花散(《外科正宗》卷二)、回瘡銀花湯(《觀聚方要補》卷八)。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問毒金銀花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瘡金銀花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金銀花(連衣)2兩,黃耆4兩,甘草1兩。 主治:瘡瘍痛,色變紫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